第06版:读书

书生累与赤子心

胡忠伟

李辉先生是著名作家、学者,是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也是首届鲁迅奖获得者。2016年他退休了,退休后,他与大象出版社合作,计划用10年的时间,编辑一套反映副刊百年成长史的“副刊文丛”。“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以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如今,三年过去了,这套书已出版副刊选集和个人作品集二三十种,在阅读此丛书的过程里,我又想起了与主编李辉所结的文缘。

说起来,与李辉的结缘比这还要早哩。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李辉在《人民日报》上开过一个专栏,内容是关于文化老人近况的。在这个专栏里,每一期,李辉都会介绍一位文化名人,像冰心、巴金、丁聪、沈从文、黄永玉等等,每一篇章,着重介绍与这些文化老人来往的故事,其间有涉及他们的著述,如序言、信札、题跋等,当然也写人、写事,钩沉他们的往事,还写这些文化老人的逸闻趣事,写他们的爱恨情仇。自1987年以来,李辉一直在现代文坛的人与事中转悠,写出了一系列追寻往事又扫描现实的著述,为文化界、学术界所称道。他的这些专栏文章,大多篇幅简短,语言平实,闪烁着思辨的色彩。读着读着,一幅幅前辈文人交往的图景便会在眼前展现出来。尤为可喜的是,每一篇文章,都配有这些文化名人的手迹,或寥寥数字,或一段题跋,字迹或端庄,或清丽,或隽永,或洒脱,每一个字都凸显着文化老人的个性,看起来都真切可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再加上李辉特有的简洁如话的行文风格,使我对李辉和他的文章格外关注起来。

李辉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还在大学期间,他就与同学、后来成为著名学者陈思和先生合作出版了《巴金论稿》,因此,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扎实,以人物传记和随笔见长,语言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不求文辞的华丽,而是以一种责任和担当,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给我印象深刻的阅读记忆是他开在《收获》杂志上的专栏“沧桑看云”。作者以长篇随笔的形式,对世纪文人老人和文化现象进行了描述和思考。其中,以瞿秋白为描写对象的《秋白茫茫》一篇,以极其沉痛的笔触,书写了一个追求进步和自由的知识分子在时代风雨中的升腾沉浮,其中人性的复杂纠葛,尽在历史的细节和碎片之中,给人以沉实和痛感。李辉曾说:“茫茫,这是悠悠岁月中的回望,如同伫立于秋风里,凝望飘然而下的落叶,你无法理清思绪,也无法准确地寻找到表述的语言。但是,就在这样一种感觉里,历史烟云中许许多多的人与事,是与非,呈现于我的面前,诱使我去寻求它们的本来意义。”这种“诱使”,促使李辉“放胆为文”,为这个时代揭示真相,留下了难得的文史样本。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点赞,他的《秋白茫茫》获得了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阅读,总能带给人不断追寻的力量。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手头的李辉的书也越买越多。有他早年的第一部书话集《人·地·书》,还有图文并茂的《沈从文图传》和《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读李辉,深深地为他的担当精神而感动,他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披沙拣金,辨明真实,探寻真相,在一个个个体人物的书写中寻求着对话和理解。他的这些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史学著作,作为文化史研究的生动个案,为理解和反省20世纪的中国增加了丰富的注释和史料。李辉的写作实践告诉人们,真正的真相就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真正的历史需要我们透过现实的褶皱去打捞、去梳理。

对李辉的阅读,让我产生了拥有李辉签名本的渴望。机缘总是不期而至。2016年,我看安康一文友的微信里多次转载李辉的精品佳作,我就询问他可有先生的联系方式,我多想要一部李辉先生的签名本。在急切的盼望中,终于在一个星期之后迎来了李辉的《书生累》签名本。这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之一,2016年1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人文随笔集,收录了李辉的《秋白茫茫》《绝响谁听》等散文名篇,文笔依然沉实,目光依然关注着那些寄身于信念而殉于信念的文化老人:邓拓、吴晗、瞿秋白、老舍、沈从文……一卷《书生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光芒与沉痛,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有了第一本作者签名本,总想着会有第二、第三本的。这样的喜悦总是接踵而至。2018年,李辉的专著《藏与跋》结集出版,这是一本很精巧的书,裸脊装帧胶钉,每一页都能平展展地摊开来,用不着用手或镇纸压,看上去很舒服。这一次,李辉“主动”寄来了签名本。原因是我在《藏书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李辉的第一本“杂耍儿”书话集》,被他看到了。这篇小文,是我读李辉第一本书话集《人·地·书》时的随感。先生鼓励我,要好好读书,多积累,多写作。这一次的签名,也有别于第一次简单的只有作者名字的签法,而是题上了“忠伟先生留念,李辉”的字样,显然,这里包含着先生对未曾谋面的读者浓浓厚爱之谊。无疑地,我对先生的敬重之情更为强烈了。先生的字未必是最好的,但先生的话语却绝对是谆谆诫勉,一片赤子心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