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周末

朦胧的城,清晰的城

□ 刘丰歌

时光流向2017年,又是一年芳草绿,我携家人再次走进紫阳城,这次接待我们的战友直接把我们带到了文笔山公园。他开始说爬文笔山,我并未在意,公园对我吸引力不大,全国好些地方的公园都转过,难免大同小异,有种视觉疲劳。何况我从呱呱坠地就与大山为伍,在故乡18年的青葱岁月中,早起开门见山,出门就要爬山,那种苦与累感触太深。对爬山实在兴味索然。战友见我情绪不高,就说文笔山公园可是紫阳置县五百多年建起的第一个公园,不仅是紫阳人的骄傲,且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色,完全值得一游,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好吧,既然盛情难却,那就客随主便。

车过公路桥,沿岚紫路拐了几个弯来到一停车场停下,下车后就是沿伸到山上的台阶。进入诚信广场,闯入眼帘的便是高大的铜质紫阳真人塑像。陪同的战友介绍说,塑像总高度15.12米,取紫阳县1512年置县的寓意。我内心不禁一震,一座塑像,便为文笔山公园乃至紫阳这座城点了题,妙啊!那一级级向上沿伸到山顶的台阶呢?莫非就是为紫阳这座山城的特点及紫阳人民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作的序?看到公园那葱茏茂密的树木、葳蕤繁盛的花草与县城周边的青山绿水遥相呼应,我想那应该就是为紫阳这个山水之城和“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写下的精彩篇章了吧!

沿台阶往上攀登,那一个个分列台阶两旁的十二生肖雕像,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雕像神态各异,却都栩栩如生。当我走到那匹马的雕像旁,便觉十分的亲切,因为马就是我的属相。看到它昂首向前的模样,如我登山的姿势一般,我便成了那匹“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马了。我澎湃的思绪继续飞扬,心想莫非设计者考虑到紫阳26万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都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又不可能把每个人的雕像摆放到这个景点中,便想出如此妙招,让每个人从属相对应的雕像中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呢?因不知设计者是谁,这个问题便没法找到答案。不过没答案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让游人们如我般自己去猜去想也不失雅事一桩。

到了山顶便是一座巍峨耸立的楼阁,名曰“紫阳阁”,阁高五层,雄踞山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举目仰望,气势冲天。“壮观”二字不由自主就从我嘴中脱口而出,虽词不惊艳,却自觉贴切,也算为阁做了发自肺腑的点评。阁内陈列着一幅幅精美的摄影作品,看姓名均出自紫阳本土摄影家之手,这些同乡我从未见过面,但他们的摄影作品我在“紫阳人社区”网络论坛上经常看到,一个个都是摄影达人。他们用一双双捕捉美的眼睛将紫阳的风土人情定格到相机屏幕上,展示在这个阁楼中,使游人登楼便能将紫阳民俗风情一览无余。一栋楼,便是一个小小的民俗图片博物馆。建造者考虑周全,设计者构思巧妙。从中可看出紫阳人用心、用情、用所有才思,打造出了这一标志性的楼阁。

登楼到沿廊举目四望,但见山青青苍茫辽阔,云悠悠轻锁山巅,水碧碧波平如镜,楼巍巍鳞次栉比。那山因水而灵动,水亦因山而鲜活,城则因山而雄浑、因水而润泽。铁路桥、公路桥如卧波长虹,连起了县城南北,远山深处点点白墙黛瓦的民居或聚或散,如鹭栖山林、雁翔蓝天。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就这样展示在我的面前。看来紫阳这“汉江画廊”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以前我眼中的紫阳城是山压城、水挤城,城是月牙形一条线;现在的紫阳城则是山托城、水依城,城是半月形的一大片。紫阳城,终于蜕变为我心中企盼的样子。一种自豪感如真气在我心中升腾了起来。其实真正该自豪的应是几十万紫阳儿女,是他们用热血和汗水在年复一年的默默耕耘中让紫阳城一天天改变了模样。我这个对故乡寸功未立的游子只不过自豪着他们的自豪、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罢了。

随行的女士们从不同角度摆出优雅的造型,或自拍,或合影。我们几个不爱照相的大老爷们受女士们的情绪感染,更被优美的风景陶醉,也加入她们的行列,以多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将自己定格到紫阳这片灵山秀水的美景中。

离开公园返回城中,随意漫步在紫阳城的大街小巷,我第一次认真观察这座被我多年前光顾过,驻足过,却忽略过的小城。走进那窄窄的街道、那幽深的小巷,发现那些从外面看挤暖暖般一栋挨一栋、一栋骑一栋的建筑,内里自有乾坤,每栋楼都在自己合适的位置安放着。虽然楼与楼之间朝向、距离毫无章法可寻,像一口不规则的牙,却似谦谦君子,彼此都能礼貌地留出一条条小道、一个个深巷,让风自由穿梭,让人自由行走,让鸟儿自由飞翔。许多楼房靠沿着大道修建出一级级沿坡而上或顺坡而下的台阶连通到单元门口。路亦左弯右绕,将一栋栋楼、一个个院串联或并联起来,路上的行人、车辆电流似的让一座城也鲜亮了起来、活泛了起来。

奇妙的是城小,路窄,人多,车稠,却不堵车。问战友原因何在,他一语破天机,原来交通管理者很聪明,县城反正不大,主街只让车辆沿逆时针方向单行,一辆跟着一辆的后面转,就没有了迎头碰面的机会,就少了堵车与剐蹭的概率。

走进广场,视野顿时开阔。广场亦具紫阳山城特色,它是从斜坡用钢筋混凝土支柱凌空托起的一座根依尘埃体悬空的广场。一座广场,展示了山城逼窄中的大视野、局促中的大气象。与文笔山公园遥相呼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成为人们强身健体、交朋会友、赏景悦心的好去处。广场用本地出产的板石铺就,井字格般,铺排有序,组合成一张硕大的“稿纸”,任由一双双形态各异、材质有别、大小不等的鞋在上面书写出或豪放、或婉约、或朦胧的“诗”。此时,广场上散步的、闲聊的、放风筝的、如我般旅游的人们,都在享受着休闲的时光,一片祥和景象。广场的下面也开发得恰到好处,建成了商场、街道、停车场,可谓综合利用,一举数得。

(连载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