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书

从生活细节中流淌的深情

——读赵攀强散文集《母亲的升子》

□ 叶柏成

收到旬阳散文作家赵攀强先生馈赠的散文集《母亲的升子》,时令已进入了寒风凛冽,白雪皑皑的冬天。虽然天气异常寒冷,但是因为收到了这部精神的食粮,给我在小镇的冬天注入一束春天的暖阳。

我迫不及待打开这部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书,全书分为五辑,即:亲情;乡愁;往事;随笔和游记。映入我眼帘的第一篇散文就是用来取为书名的散文《母亲的升子》。“升子”是过去农村称量粮食的一种计量农具,它由五块木板组成,底座为一块正方形木板,四周为四块梯形木板组成,口大底小,一升大约可以盛装三斤左右的粮食。这种称量粮食的简陋家具,像秤杆子一样,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繁荣的今天,早已没有了它的用武之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段岁月的有力见证。攀强将这篇散文列为开篇之作,原因是这篇散文在2017年《陕西日报》“秦岭”副刊显著位置采用发表后,该文屡次被大中院校当作语文考题和初中语文同步练习使用并推广。由此可见,这篇一千多字的短文,可以算是经典范文了。

散文《母亲的升子》通过家里来了客人——表姐,母亲用“升子”在邻居家借粮款待客人,到母亲用“升子”还粮,借粮时是平平的一升子麦面,还粮时是满满一升子麦面,不但如此,母亲还粮还的是又细又白的特级面粉,而不是一般面粉。我说,特级面粉还给人家有点可惜。母亲对我说,邻里之间要互敬互爱,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我们要时刻记着别人的好处,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啊!看起来这傻傻的举动,却道出了母亲待人的善良与宽厚。还有文中说了大哥结婚那天,家家户户都来恭贺,一个困难户送不起礼,就送了一瓶清水充当柿子酒,有人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只是微笑着说,就在礼簿上写下一瓶酒好了。轮到这个困难户办喜事的时候,按照作者的意思,也送一瓶清水算了,可母亲没那样做,她却送出去一瓶真的柿子酒,这且不说,还外加一升子玉米。这在缺粮少油的艰难岁月,是何等珍贵的人间情意啊!

通过还粮,还礼,这些农村上司空见惯的事情,以及母亲在这些事件中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出母亲以德服人,以德报怨,豁然大度的宽阔胸襟。

而在另一篇散文《母亲的捶布石》作者借物抒情,通过对两块石头颜色青黑,大小相等,呈正方形,表面光滑,能够照出人影,重量大约都在百斤以上,捶布用的石头的描写,追忆曾经勤劳淳朴和爱干净的母亲。“母亲就会将那些衣物折叠整齐,平放在捶布石上,蹲在旁边,右手扬起棒槌反复捶打,左手捏住布料边角转换位置,捶好正面,再捶反面,捶完这件,再换那件。”在这篇文字里,字里行间,我听到了作家对母亲抑制不住的怦然心跳;一缕缕挥之不去的赤子情怀。

母亲的心灵手巧,母亲的勤俭持家,通过在捶布石上捶打洗干净的衣服,表现了母亲在生活中的能干贤惠。譬如:“母亲跪在席上,穿针引线,缝制棉被。剩下的废布条,母亲从来舍不得扔掉,而是细心收集起来,用糨糊贴在木板上,一层布条,一层糨糊,层层叠加,然后晾干,村里人称为“打褙子”,主要用于做鞋底。母亲担心刚做的布鞋磨脚,也用棒槌在捶布石上捶打新鞋的生活细节;还有母亲听到我在骗人,出来嚷我说,火心要空,人心要实,做人要像捶布石那样,实实在在,以后千万不能说谎骗人了。”等等这些话语,这些细节,都再现了母亲在世时留在作者记忆深处,光彩夺目的片段。这些片段,历久弥新,时时处处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闪现,那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与弘扬的勤劳善良的可贵品质啊!

在该书第二辑乡愁中,我们从《村里的老油坊》由盛到衰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的是,什么时候都要以诚信为本,以诚信立身。否则就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食其果。在第三辑《难忘的深山夜宴》中,我们可以在回味上一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当贫困落后,交通闭塞,文化生活匮乏,有的人户甚至连盐都吃不起,可就在这样艰苦恶劣的条件下,老百姓待人热忱厚道的禀性,却丝毫不受影响。文中那位已进入不惑之年的老乡,虽然是个光棍汉,穷得只剩下一张床,一床被褥,无法叫人上床休息,可依然杀鸡煮上腊肉,拿出甜秆酒招待下乡干部。这种待人真心实意的劲头是装不出来的,那是乡里人对待远方客人最真情的流露,最淋漓尽致地表达。

从第五辑大量的游记文字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山水太极城》《陕南的雾》等介绍咱们陕南安康的文字,每篇文字都流淌出作者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真挚情感和自然表达。都是作者亲临其中,感人肺腑的文字,其素材裁剪比较合理,取材得当,但有些篇什的思想主旨,还可以再提炼再挖掘一些,就会让作品更加丰满和日臻完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私下的妄自揣测,与作者进行一下探讨而已。衷心希望攀强的散文作品锦上添花,写出更精,更美的大散文来,为读者奉上更加营养骨血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