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末

与《安康日报》同行,与梦想同在

■ 卢慧君

1993年毕业,我分到了大山深处的一所乡镇学校工作。那时交通不发达,出行很不方便,基本靠步行,下个安康市区,除了空中飞的飞机,船只、火车、汽车等水陆交通工具都要坐个遍。常常同一时间出发,有人已经抵达省城了,我们还没出汉滨区。文化娱乐生活也很单调,下了班,要么守着一台黑白电视机看电视,要么打扑克牌,我因为还保持着学生时代爱读书的喜好,《安康日报》就成了陪伴我渡过闲暇时光的最好伴侣,特别是周末版的“文学专版”和“香溪”,更是我喜爱和期待的了。

发表处女作《告别青草地》还是几年后的1996年。虽然学生时代我就喜欢读书、写文章,但总觉得把文章变成铅字是遥不可及的事。直到《安康日报》看久了,我才有了试一试的冲动。于是我精心挑选了一篇短文,用稿纸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带着忐忑,满怀期望悄悄投递出去。我忘记过了多久,大约是在我不报任何希望的时候,那篇文章居然刊登了。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惊喜,我本想装着深沉、不在乎的样子,但喜悦之情还是按捺不住,逢人就告知我的文章发表了。很快,同事都知道我会写文章,对我的态度也有了一点点变化。

从此,我把工作、生活中的故事写下来,开始隔三差五地投稿。每每稿件寄出去,我往办公室跑得就更勤了。经常有人问我:“小卢,是不是在找你的文章?”我像做了错事被人发现一样赶紧掩饰:“不是不是,我随便看看。”

1996年底,乡镇机构改革,撤区并乡,因为一些原因,我到了更偏远的乡镇,那时女儿刚出生不久,工作、家庭有诸多不顺,处于人生低谷期,是《安康日报》给了我信心。

慢慢地,我从报纸上认识了陈敏、卢云龙、李大斌、朱卫东等老师,他们非常敬业,每次都会寄样刊给我。特别是卢云龙老师,估计因为是同姓的缘故,有时会写一两句鼓励的话语。最受感动的一次是,他委婉地劝我,除了写文学作品,应该写一写新闻消息,也许会对我的工作有所帮助。我非常感谢他的善意,也听从了他的建议,写写新闻消息,做好单位的宣传报道工作。后来工作真的调动,虽是乡镇,但方便了一些,也因为能写东西,就留在了办公室做文书兼宣传干部,不用再下乡东奔西波,可以照顾女儿了。

去年夏天,在一公交车站遇到了卢云龙老师,不知道他对我还有没有印象,但我肯定不会忘了恩师曾经对我的帮助,我喊了他,也作了自我介绍,他说:“听说你出书了?”我说是的,有机会一定奉上,请老师指正。正好他乘坐的车来了,就匆匆告别。

现在,又认识了众多老师,他们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前年,我的散文集出版,《安康日报·文化周末》不但发了书讯,还发了王宗仁老师写的序,好几位书友写的书评。如果说《安康日报》曾经点燃了我的文学梦,那么现在则坚定了我在文学路上坚持下去的信心,在此真诚感谢!

转眼间,《安康日报》迎来了七十岁华诞。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之结缘,距今二十多年,见证了《安康日报》在几代编辑的经营下,从八开四版的黑白小报变成对开八版的彩印大报。改版后的版面设计精美大气,上档次;内容则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深受读者喜爱。如今又拥有了网络平台,新媒体和传统纸媒齐步走,宣传更全面、更灵动、更立体,衷心祝愿《安康日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