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科教周刊

教育的压力,
该不该让“家长群”背锅

小学学生家长 夏花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因老师在群内对未认真批改的家长点名批评,怒而退出家长群。国庆前夕,一位爸爸在参加家长会时,因为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被老师点名提醒后突然大哭,解释说自己太忙没时间关注群消息。消息传出后,家长们纷纷表示共鸣。

另一方面,老师也表示委屈,有老师感慨自从有了家长群,自己就没有了休息时间,手机上总有看不完的信息,甚至对手机产生了恐惧。

我们不禁要问,家长群到底怎么了?让大家如此叫苦不堪?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也曾为家长群的消息轰炸感到疲惫不堪,生怕错过了通知让老师不高兴,怕孩子做错什么被老师点名,怕某些配合工作没做好影响老师心情等。每天惶惶不安,时不时就想看一眼手机,生怕耽误了什么。

但时间久了发现,许多我们自以为讨好老师的举动,其实老师并不需要。家长们出于担心,往往对老师的消息过分解读,进而揣摩老师的心理并做出相应反应,而老师对此可能毫无感知。

老师发的消息,一般有以下几类:

一、通知类。这类消息家长只需看见并遵照执行就好,不需要回复。老师也不希望回复太多而让通知被淹没。所以有时会特意说明无需回复,但仍有家长跟帖回复“收到”“谢谢老师,保证完成任务”“谢谢,老师辛苦了!”之类的,这样看似尊重,可老师真的需要吗?

二、反馈类。比如反馈孩子某次作业没做好,某科目没学好之类的,老师只是希望将相关情况与家长反馈,希望家长帮助孩子加强努力;让家长批改作业,可能是希望家长了解孩子学习的内容以及没掌握好的地方,必要时给予辅导和帮助。

虽然有些语句有命令或责备的语气(这与老师与学生长期相处有关),但老师的本意还是表达希望,但许多家长看来,只要说孩子或自己没做好就是在批评。家长们忙了一天,好不容易回家还被批评,心中自然感到委屈,甚至愤怒,时间久了不满便会越积越多。

但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没人能做到完美,那么,我们是否允许自己和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并被别人看见呢?

三、求助类。有时老师会发些求助信息,有些是老师一个人干比较吃力,比如开学前搬东西、分发书本等。有些是老师希望做得更好,比如请有特长的家长帮忙办板报、排练节目等。有些是老师希望给班级谋福利或荣誉,比如请有资源的家长做讲座,提供某方面资源等。

这类消息,家长有能力就积极响应,没条件也不必内疚。但许多家长,看到别人积极响应生怕落后,想去帮忙又没能力,于是责怪老师,可老师也是一脸委屈,都是为了孩子,自己怎么就不能求助了?

老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大,但也不至于成为决定孩子命运的霸主。家长需要把老师当成一个普通人、亲密战友或合作伙伴,而不是绝对领导。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老师发布的消息。

家长群,说白了就是一个沟通交流群,而不是竞争讨好群,家长应尽量避免将一些社会习气带入群中。少讨好,少拍马屁,不要指望着通过在群里或班里的表现,给自己或孩子争得几分面子。正面解读老师的信息,正确面对自己和孩子的不足,允许老师表达期望,允许老师言语不够委婉温柔,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别人家孩子表现更好,允许别人和老师互动更多。多想想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让自己脸上有没有光彩。

就像酒桌上喝酒,虽然有人劝,但每杯酒都是自己喝的。家长群的压力也是如此,虽然老师说了许多,但要不要有压力,都是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