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

教师在“减负”中的作为

首先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是亘古不变的教育公理。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育条件千变万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自然也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教学策略,微观操作层面上总会面临各种复杂多变的制约因素,这种差异是一种客观事实。所以,区域内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一定要尊重差异,把握大势,立足实际,综合考量施策对象的现状、需求和能力,科学评估,精准施策,切实让政策成为一种引领工作的牵引力、深化改革的驱动力和促进发展的保障力。

其次是增进理解。近年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各项任务多线相交,齐头并进,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穷,处于这样的多重改革叠加期,是基础教育迈向新时代的必由之路。而学校和教师作为改革的聚焦点、受力点和落脚点,作为教育方针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自然会承担较以往更加艰巨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宣传好、解读好、学习好政策很重要,不仅要传导压力,也要激发动力,更要挖掘潜力,要通过多形式多载体提高广大基层学校和教师对政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拉近决策者、施策者与施策对象的距离,倾听意见,增进交流,凝聚共识,促进和谐。

最后是担当负担。对于改革发展,有人会高兴地说“机遇来了”,有人会兴奋地说“挑战来了”,还有人会沮丧地说“负担来了”。毕竟走出“舒适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随心所欲了、不轻而易举了、不得心应手了,说到底还是因为自身的意识和能力与时代的要求有差距,不匹配。面对差距和不足,唯有坚持“越是艰险越向前”,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提升教师的学习力、适应力和抗压力,才能担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