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生活故事·要闻

小学琐记

■ 陈力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是以前乡下广为传播和深为信奉的俗语。在被穷困羁锁的乡村,乡亲们把彻底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希冀,放在孩子上学读书这件事情上。每个村上都有小学,一些大的村子还不止一所。

1993年秋,我踏入西河东坝小学的门槛,当时还没有幼儿园和学前班,直接从一年级开始上起。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全校两百名学生,老师有十个左右。学校在村上的坝子里,中途还迁址过一次。我家住在山坡上,离学校有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冬季天亮得迟,我和周围的小伙伴“摸黑”往学校走去,还得打着火把照路,我家里的条件稍好一些,有个上电池的手电筒。路是黄泥路,下了雨走起来一步三滑,整个鞋子都被泥巴包裹着,裤腿上也沾满了泥巴。遇上道路结冰,基本上是走一路摔一路,提的取暖的小火盆里面的木炭也常常撒了一地。如果不小心踩进了路上的水坑,鞋子里外湿透,就会哆嗦一整天,冻得透心凉。

开始教室里没有电灯,下雨天或者清早的时候,光线就很差。有的同学在书桌上放盏煤油灯,低着头看书,把头发烧了也是常有的事儿,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的老师基本上是本村或邻村的,都十分严厉,教得也十分认真,很受乡亲们敬重。记忆深刻的是教室墙壁上贴的是学校语文老师柯昌知的书法作品,他的古文功底扎实,毛笔字也写得十分不错。他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在黑板上抄写一些名言警句,让我们背诵。

学校活动场地有限,篮球架是木头做的,用砖垒起两个台子,上面放上一块大的木板,就变成了乒乓球台,乒乓球拍也是木头削成的,打起来梆梆作响。课外书更是少得可怜,如果是连环画,要用好吃的东西交换,才能看上一两天,多看一天都会“斤斤计较”。有一次,亲戚送了我一套《小学百科全书》,同学们见了就如同见到宝物一样,我也因此神气了两三年时间。每周都有一天下午是劳动课,提前两节课放学,让我们回家帮助家长干活。很多男孩子其实并没有提前回家,放飞自己在路上撒野玩耍。春季时,用嫩柳条做各种各样的头饰,装扮成古代的武侠,拿着棍棒玩“打打杀杀”的游戏。夏季时,要么在河沟里捉螃蟹,要么将水围堵起来形成潭,在里面游泳,或者从旁边的岸上往里面“跳水”。

起初,上下课铃是手摇铃。上课铃是连续敲打,下课铃是敲一下、停一下。打铃的是老校长杨孝宜,打上课铃时,他如果看到有学生往教室跑,就会边敲铃边喊:“不要慌!不要慌!”杨孝宜校长很不简单,曾被省政府表彰为陕西省山区模范教师,还被评为省劳模。他和蔼亲切、细致入微,从没见过他对学生发脾气,如果下暴雨,他就把老师分成四五组,让他们把学生护送过大的沟渠。上一年级的时候,同班一位同学中午由于饥饿,犯了低血糖,老校长得知后,把自己的中午饭让给了孩子,还给孩子泡了一杯红糖水,原本身体也不大好的老校长饿了一下午,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那单薄的身影我至今难以忘怀。老校长退休后没几年就不幸病逝了,让人唏嘘不已。

由于学生越来越少,东坝小学2006年被撤并,在原址上建立起了敬老院。前段时间,我专程乘车去看了看这个我学业启蒙的地方。尽管所有的校舍已不见踪影,但很多事情仍历历在目,我还仿佛听见琅琅的读书声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