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末

薪火相承 文脉流传

——记汉滨区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贺龙过汉江 王关棣 作



红二十五军 龙克渊 作



中共安康特委起义 张玉萍 作


实习记者 赵漪湉

“能把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圆满收笔,是我几十年来做的最大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汉滨区美协主席申小荣感慨地说。就在不久前,由汉滨区文广旅游局组织,汉滨区文化馆、汉滨区美协、安康书画院承担的汉滨区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告一段落,作品已全部移交汉滨区文物管理所收藏。

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充分宣传汉滨区乃至安康全市的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26位艺术家历时三年勤奋耕耘,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作品以历史为基、以党旗为魂,绘就了一幅幅展现安康精神风貌的宏伟画卷。

定位时代大画

在汉滨区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汉滨区文广旅游局发挥着牵头作用。工程启动之初,该局就要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挥美术家的智慧,调动美术团体和美术工作者积极性,创作出史诗般的、能够展示汉滨宏大厚重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并传之久远的美术精品。

该工程采取自愿申报和邀请作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者围绕选题选取素材和角度进行创作,主要以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4种艺术形式展现。在取材方面,素材不仅仅局限于汉滨本地,更囊括了整个安康地区。申小荣告诉记者:“这次的征集主题涵盖面非常广,汉滨区文广局为作者提供了选题的各方面资料,给我们非常大的创作空间。作者有疑问,他们也能马上帮助解决,堪称有求必应,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极大帮助。”

据申小荣介绍,经汉滨区文广局主持创作论证征求意见,创作工程专家组对历史题材的创作主题、内容、形式进行论证,指导作品的创作、修改、加工和提高,经评委们初评、复评、终审,最终选出了38件美术作品和10件书法作品,在汉滨区文化馆公益展出后,作为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成果移交汉滨区文物管理所收藏。

镌刻红色基因

青年画家张玉萍是汉滨区红旗小学的美术老师,在教师的身份之外,她还是陕西省油画艺术研究协会会员,油画创作占据了她的大半业余生活。她在该工程中承担的作品《中共安康特委起义》,还是她在西安美术学院油画高级研修班的毕业展览作品,这对张玉萍意义极为重大。

在选定这个主题之前,张玉萍擅长的多是描绘植物和女性形象,而这幅画要表现15名起义前夕热血澎湃的战士群像,是她从未接触过的题材。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影像资料,对需要大量写生作为基础的油画创作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面对重重屏障,张玉萍决定在准备上多作绣花功夫,一步步化解难题。

她先是向朋友借阅了《中国共产党安康历史》,反复研读其中关于中共安康特委起义的章节,在脑海中勾勒出王泰诚、袁作舟、王辛德等起义领导人的形象。为了找到最贴近时代的服装设计,她多次前往西影道具厂寻找,无果后又到租借市场自费购买了几套仿制的军旅服装和道具。她还多次前往战斗遗址和烈士陵园采风写生,以多种方式感受红色历史。到了正式着手创作作品时,她特地邀请了年纪相仿、高大健壮的学生穿上服装做模特,摆出相应的姿势以供她参考。张玉萍说:“作画的这段时间,高研班的师兄师弟都被我请了个遍,就是为了能尽量最真实地再现战士们的样子。”经过千方百计的布景再造与精细雕琢,作品得以在西安亮宝楼展出,收获了多位知名评论家的好评。

在油画《中共安康特委起义》中,挥舞的红旗给予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战士手中高举的火炬照亮他们的前路。画家如同导演一般,赋予画中战士不同的样貌神态,他们彼此支持,凝结成富有前进力量的集体。作者精心把握画面的布局构图,使之产生了一种激情热烈之美,于细节处看用心,于无声处见伟大,艺术地再现了安康起义的场景。

张玉萍认为参与创作工程是一种荣誉,也感受了其中的艰辛不易,使自己在思想上艺术上进一步成长起来。她说:“我是一名党员,在画的过程中被历史所打动,自身也受到了教育。战士们为信念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是鼓舞后人的精神力量。我作为一名老师,也担负着培育与传承这种精神的使命,这幅油画保存下来,能让下一代了解先辈为了革命作出的不懈努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青年画家的骄人成果离不开前辈们的悉心指点,前辈们亦为回溯建党百年征程用心用情执笔。知名画家龙克渊以高龄参与创作,创作的《红二十五军》描绘了红二十五军在旬阳县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王关棣《贺龙过汉江》表现的是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过境安康横渡汉江的历史,这些作品都聚焦于红军在安康地区的真实事迹,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革命信念,对感召教化后人将发挥重要作用。

绘就大美安康

地处秦巴汉水的安康,在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历史典籍里的辉煌记载、历史名人的闪亮足迹、先民的伟大创造,都是难以割裂的文脉传承。艺术家们深入典籍考证、深入基层采风,用自己的智慧再现出辉煌的历史画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汉水文化。

该工程中历史文化类作品十分丰富,魏宝丽《舜帝陶鱼河滨》、樊光矢《巴人征战图》、王关棣《李自成兵困车厢峡》,还原了安康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片段。还有画家着重于刻画历史名人,何涛《锡光教化》、吴宏伟《宝智禅师》、李剑平《怀让》、马小亮《秦惠王》等,构成了群星璀璨的文化天空。好山好水孕育风土人情,谭浩《巴山》、陈荣临《古金州八景》系列等着力刻画秦巴汉水美景,申小荣《汉调二黄》系列、徐鸿鸣《火龙》、谢敏《旖旎小场子》等则表现民俗艺术,凸显出安康山水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深厚传承。

青年画家王永峰所绘制的《翻天印》令人眼前一亮。作品展现的是汉滨区本土特有的民俗活动“翻天印”。“翻天印”又叫摆八卦,是一种大型民间社火,以耍狮子为主要表演形式,参与人数最多可达200余人,曾广泛流传于月河川道地区。表演形式先是将36张八仙桌码成5层,在最顶端摆放两把太师椅代表“印章”,锣鼓喧天,鞭炮齐响,领狮人领狮从四角攀援而上,斗技争锋,好不热闹。王永峰是甘肃人,起初对“翻天印”的了解赶不上土生土长的安康人,起了几次小稿,都围着“印”字做文章。

在申小荣的鼓励下,王永峰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入基层体会了民风民情。他打破常规,求新求变,用工笔兼写意的表现手法,将“翻天印”浓缩于群山环绕之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虽只用寥寥几笔勾勒人物外形,却生动地再现了“翻天印”表演时欢乐喧闹的场景,令人观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宋安平的版画《小场子》表现的是最具有陕南地域特色的民间小歌舞。小场子以三尺见方桌子为舞台,两位演员在上展开表演,舞台虽小,但宋安平另辟蹊径,不以表演的演员为刻画重点,而是强调大山之中民众的原生态风貌。在谈到创作思路时,他表示:“我将传统题材与现代意识相互交融,再进行艺术加工,使画具有原汁原味的质朴之美,从而展现了当代农民生活的美好状态。”他花费了六个月精心设计构思,画中日常细节随处可见。在小场子表演之外,还有不去看小场子,正在种地、赶集的民众,以此为象征符号增添生活气息,使《小场子》成为安康广大农民群众的“肖像画”。

陕南画院院长章长青的《盐道》取材于镇坪古盐道。作为山水画家,章长青认为安康是最为完美的“师造化”范本,岭峰丘壑无一不有,汉水与支流将峰峦滋养得灵秀无比。在他眼中,安康自古就是贸易要塞,扼守着长安通往四川的交通要道,这些道路被统称为秦巴古道。创作时他运用了焦墨画法,不使用颜色,使画面风格苍凉雄浑,展现出父辈们用肩挑背扛在艰险深山中运盐的艰苦卓绝,诠释出安康地方文化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深刻精神内涵。

谈及汉滨区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意义,不少艺术家表示,创作工程不仅是文化和艺术工程,更是前所未有之创举。通过挖掘重大历史题材,传承本土文化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批作品能让后人深入了解红色革命文化和安康民俗民风,对赓续革命基因、传承千年文脉、营造良好民风,都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

忆及汉滨乃至安康美术的发展,章长青表示从前美术工作者队伍较小,如今仅汉滨就有200余名美术人才,美术力量显著增强,美术事业蓬勃发展,与政府的鼓励扶持分不开。在此前提下成立的陕南画院联合了安康、商洛、汉中三市的艺术家,在本次创作工程中贡献了大量作品,成果丰富、令人欣慰。安康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仍需前辈带领着年轻人们继续成长,使汉滨美术和安康美术源头活水永不枯竭,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服务于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