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书

故土的歌者

■ 黄平安

乡村通有线广播的时候,我记住了“洪军”这个名字。后来,自己也写一些“豆腐块”的时候,时常在报刊上见到他的名字。再后来,他成了为民请命、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他的名字便为更多人所熟知了。虽然与洪军老师共同生活在一个小城已经几十年了,但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使我们很少有见面的机会,对他的了解自然只停留在表象上。而前不久,当我系统地读过他的作品集《故乡的云》后,对他有了更加深洪军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他出生在乡村,辍过学,务过农,薅过草、抬过石头,卖过木炭。“十几岁的他,上街卖炭,脚穿草鞋,身着透风的棉袄,拦腰缚一根草绳,肩膀上压着30公斤的担子,一步三晃,忽的一跤,眼眶里涌满了泪水”,读到这里,我想读者的眼里也会涌满泪水。后来公社书记相中了他,让他当了公社的广播员,由于他工作认真努力,不久,他调到了县广播站当了记者、编辑,自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如今,他已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成为了一个获过无数奖项远近闻名的记者和编辑,成了一个能为民建言献策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这期间,他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常人难以想像的。有一件事,便是他自强不息的最好佐证,如今像洪老师这个年龄的人,不会电脑的多了,而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掌握了电脑的基础知识,敲出了数百万字的新闻和文学作品,还率先开通了博客,博客访问量高达数十万次,这在小城文化圈子里,恐怕是凤毛麟角了。

洪军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人。他出生在农村,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农二哥”,因此他的骨子里有着农村人那种勤劳质朴的基因。新闻采编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工作,懒惰的人是搞不出好新闻的,洪军从参加新闻工作开始,每年都采编过大量新闻。这些新闻作品都是他凭着勤奋努力精心采编而来,绝非像当下一些新闻工作者那样闭门造车、道听途说而得,因此,他的作品经得起受众的检验,经得起时代的检验,他的作品注定会成为精品,获奖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1985年以来,他在新闻战线上获得过无数奖项,并获得过新闻战线编辑中国韬奋新闻奖提中奖,还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过表彰大会。一个县级台的记者编辑能取得这样不凡的成绩,是十分罕见的,连他自己也说,取得这样的成绩,研究来,研究去,最后总结出五个字:生活加勤奋。

洪军是一个心系故土关注民生的人。他自乡土来,心里时刻关注着故土和民生,我们从他的新闻及言论作品中可见一斑——《咖啡豆广告骗人,请农民朋友不要上当》《是谁逼着那不该交的蚕种款》《触目惊心的矿难何时不再发生》……而他作为多届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始终以建言献策和关注民生为己任,多次提交高质量的提案和建议,积极为基层民众的冷暖鼓与呼,《安康“十二五”规划应尽力体现社会公平》、《关于打造我市“汉水神韵”精品旅游线路,注重石泉起点建设的建议》、《石泉县医疗卫生工作的喜与忧》……无论这些提案和建议最终结果如何,他作为一介平民,有这样的勇气和精神,就足以令人敬佩和尊重了。

洪军是一个博学谦虚的人。一次,在作协总结会上,当谈到他的《故乡的云》时,满头银发的洪老师竟然像小学生一样不好意思地说:“出这本书,本想找人写个序言,可又怕别人笑话,便写了自序”。他在《故乡的云》后记中也写道:“由于本人上学不多,才疏学浅,故无文学之功底”。但我们了解了他的创作成果后,就可以看出他非但不 “才疏学浅”,而是博学多才。虽然他的作品不是太多,但新闻、散文、小说、诗词、言论、提案等体裁均有涉猎,而且精品佳作不断。《山城古韵》《寻幽探古云雾山》《故乡的小河》等多部文学作品发表于国内报刊杂志;几十部电视专题片、风光片的解说词,已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堪称精品;多件提案和建议被评为优秀提案,受到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这本公开出版发行的洋洋数十万言的《故乡的云》,更是他多年来辛勤创作的结晶。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洪军就是这样的人,他自乡土来,不忘故土情,脚踩泥土,常接地气,用真挚而坚定的声音为故土鼓与呼,他是故土的歌者,是受人敬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