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谭

以艺术特色彰显学术价值

李焕龙

安康学院教师侯红艳的旬阳民歌研究专著《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之所以冠以副标题“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旬阳民歌研究”,因为这是此书的显著特色所在。

我们知道,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形态。那么,侯红绝是如何从生态美学入手,探究旬阳民歌之美的呢?

首先,她通过深入调查、系统研究,为我们厘清了旬阳民歌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一是她由自然生态的不同,透析了民歌音乐风格的迥异。她深入分析了关中、陕北、陕南三地的自然生态与民歌音乐,找到了旬阳民歌的音乐特点。她以旬阳民歌经典曲目《兰草花》为例,分析指出:其以悠长舒展的旋律为胜,借高洁雅致的兰草花传递温馨浪漫的爱情,情感纯洁,表达委婉含蓄,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风,显然不同于陕北民歌《亲口口拉手手》的直率热烈。二是她由自然生态不同,检视了民歌体裁的不同。她从旬阳民歌探入中国民间音乐,发现了与农耕文明区划密切相关的民歌音乐体裁区域特征:沿海地区因渔作区而为“渔歌区”,长江流域因稻种区而为“田歌区”,西部高原因粟种区而为“山歌区”,北部草原因游牧区而为“牧歌区”。通过对比,为我们认识旬阳民歌的本土、移民、融合性民歌体裁找到了金钥匙。三是她从民歌的流传、储蓄,探得其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她纵观“口耳相传”的中国民歌传播途径、跨越时空的现代艺术传播方式,认为旬阳民歌及安康民歌、陕南民歌之所以传承至今仍保留着鲜明的地域性“生态文化”个性,与地处陕川鄂豫边界的地理、文化、人际、交通局限有关,是封闭环境滋养的生态文化之花。

其次,她通过纵横对比、精深分析,为我们梳理了旬阳民歌与文化生态的两大关系。其一,文化生态对民歌艺术表现的主旨具有引导作用,其产生受到特定文化生态的制约,必然具有该种文化的特性。她从《汉江号子》《打夯号子》等大量号子歌的研析中,指出旬阳民歌中那些产生于生产劳作的劳动号子,不仅反映了人们劳动的场景,同时也是集体劳动的号召、号令,这样的劳作样式滋养了号子粗犷有力、节奏紧密、律动感强的音乐特点。其二,民歌充分表现了地域文化的生态环境,其文化的固有属性在民歌中得到多维反映。她在对民阳民歌文化属性、生态环境的精深分析中,明确指出其俏丽、幽默的音律格调,反映了秦巴山区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生存智慧与活泼开朗的精神风貌。正因为是从生态美学视域着眼研究旬阳民歌,侯红艳的《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才与我们已有的旬阳民歌、紫阳民歌、安康民歌、陕南民歌、陕北民歌等民歌文化研究成果及其专著有着鲜明的区别。

在旬阳民歌的文化溯源上,她不仅注重旬阳民歌的自然基础、文化基础分析,而且专列“民歌中的太极城”一节,从阴阳和谐的自然景象、深邃厚重的儒道释文化、太极城姑娘三个方面,做了系统考察,寻得隶属于旬阳文化的旬阳民歌文化基因。

在旬阳民歌的音乐体裁研判上,她不仅常规性的重视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型,而且特别偏爱其主打体裁“山歌”,刻意辟出一节,研究“山歌的美学风格”。

在旬阳民歌的题材类型划分上,她同于他人的是,同样列有“反映社会实践的生活歌”“表达男女爱情的婚恋歌”和“传唱乡土民情的风俗歌”,而不同于他人的是,特别列出了“颂扬革命斗争的红军歌”,并从殷切盼红军、感恩颂红军、踊跃当红军三个方面,对这一题材的旬阳民歌的思想性、艺术性给予高度褒扬与热情赞美。

正因为研究者潜心开掘出了旬阳民歌的鲜明特色,此书的学术价值由此而凸显,不仅得到旬阳政界、文化界的高度肯定,而且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好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原副会长刘大伟给出赞赏性的定论:作者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成果具有浓郁的学理性,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侯红艳的学术视野来自兰州大学文艺学硕士、安康学院中文系教师的深厚学识功底,以及十多年来从事安康民歌、安康民居、安康地方戏剧、安康古盐道及移民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等课题研究的丰富科研实践。旬阳民歌于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即倾情关注,连续几年跟踪,发现只有文件、资料呈现而缺学术跟进,她便申报项目,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广泛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对旬阳民歌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解读与美学阐释。因此,她着力避免了单一的学术思维,以多维的、宽广的学术视野,充分利用文学、美学、民俗文化学作为理论依据,将旬阳民歌与相关民歌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挖掘出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她巧用生态美学这一时尚工具,将学术前沿思考引入传统民歌、地域文化,从而使研究内容因新意突显而增色增值。

这一科研成果的学理性,来自侯红艳缜密的学术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五章正文、一组附录的布局谋篇,让我们明确看到,全书的体例与章节呈现出严密而清晰的逻辑关联与论述层次。虽然民歌庞杂、关联度广,但她通过精细辩识、系统分类,多维立体考察,科学揭示了旬阳民歌的历史成因、艺术特点,以及在民俗、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深刻而又通俗化解读了旬阳民歌在社会文化、时代精神上的独特表现、情感因素与思想内涵。

这一学术著作的可读性,缘于侯红艳对旬阳民歌的美学阐释与文学解读。众所周知:学术研究著作有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枯燥乏味。而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乡土文化的产物,其研究著述越深入内核,越会因其理论化、学术化程度越高,导致阅读上的枯燥感、乏味感越强。侯红艳的这本书,我之所以能爱不释手,于元旦假日一气读完,是因为她很好地为我们解决了阅读障碍,带来了强烈的阅读快感。正如刘大伟老师所指出的:“作者在分析论述中,仿佛站在旬阳美丽的田园小路上讲旬阳民歌,她以清新锃亮的语言风格,娓娓而谈,从容道来,使全书变得温润而通透,好读且耐读。”

或许正因为如此,在该书的封底,出版社给作品所赋的价值定位为:旬阳民歌的文学解读,地域文化的美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