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

怎样读诗:诗心、诗材、诗形、诗解

安康中学高新分校 胡鑫

诗歌构成三要素为诗心、诗材、诗形。

诗,始自某一心绪之挑逗。或睹物,或逢景,或因事,或缘人,此心绪由种种外物催生。

心绪飘渺,幻变无迹。欲强为记录,不得不藉物、景、事、人等有痕有形之外在作凭证,进而书写。故诗歌乃一叶扁舟,载外在万物入内在此心,复由内在此心出至外在。所不同者,此心历经了一个“桃花源”“太虚幻境”。或可得到一点熏陶,或将得到一些启示。

诗主情,情无形,须以有痕有形之外在作凭证。这些外在,即诗材。不存在无情之诗材,亦不存在无诗材之情。使用此诸多诗材时,诗人或偏状物,或偏记事,或偏写景,或偏议论,总之大体还是以情为内在脉络。诗人或偏状物,或偏记事,意即或以“状物”为主,或以“记事”为主,不妨碍其状物之时记事、其写景之时议论。况凡大诗人之诗,情景事理、物景事人,“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

诗歌有形,古代诗歌注重诗的平仄、押韵、对仗,规矩极严。王国维云:“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又云:“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从这两段话可得出:一代有一代之“诗形”。其先为四言,而后五言,而后七言,而后律绝。文学史之嬗变,也是诗形之嬗变。关于诗形的功能与结构,生物学上讲“结构决定功能”。若诗形为结构,表达效果为功能,则“诗形决定表达效果”。需要何种表达效果可以直接寻找相关诗形进行创作,故不乏今人作古诗、词、赋。哲学上讲“功能制约结构”,则“表达效果制约诗形”。不同表达效果要求不同诗形,所以四言诗不满足需求,便产生五言诗;五言诗不满足需求,便产生七言诗。

诗歌解读以把握情感为核心。

诗主情,诸诗材环情布置。解读诗歌,与其以分类研究诗材为重,不若以意逆志,将心比心。关于抒情文学作品的类别,大抵两种。其一,一往而前,前后无“性质”之变化,仅有“程度”之差异。其二,百转千回,移步换景。于第一种,画出情感“起伏折线图”应之;于第二种,则需找不同类型情感转换之“拐点”。

诗歌风格固有不同,然而有一定原则——诗文忌“平”。故凡奇崛瑰丽处即诗人着力经营处。然平常简淡处亦诗人着力经营处,此番功夫已非“造奇”,而是消弭痕迹。故知貌合自然者,实苦心经营耳。

诗歌以抒情为主,然而也有“特例”,古今大诗人,亦有“无情”之诗。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但所谓“无情”,只是“化”得透。将情感化作淡淡一层,薄薄“敷着”,轻轻“附着”,而非“点破”、“道出”。看不见的,说是“无情”;看得出的,知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