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史·文讯

花果山里的村庄

陈旬利

初夏的季节,友人相约去柴家沟。最初一程,先是居家农舍,散落在一沟两岸上,且多半是小桥流水人家,依着山傍着水,家家清丽明亮。农田阡陌,一色青幽幽整齐的茶园,甚是诱人。愈走,愈是清凉。及至半山腰,彷如到了仙境一般。大家情不自禁地停下来观赏、拍照。远远看去,整个山梁山坳,大片大片栽植的是核桃,而在核桃树下,漫山遍园里,是连成一片的油牡丹。在热辣的日头下,盛开着气势磅礴白色的牡丹花,极为动人。原来,这是一个立体产业经济园。看得出这个产业园主,心思别致,把路边、坎下、梯埂、贫瘠地等荒芜等地方充分的利用了起来,栽植了不同种类的花木,活脱脱地把这园林侍弄成一个花果山了。

车到山巅,突然出现了约有二亩多地的大场子,立在这里,身下的一梁两坳皆都在脚下,刚刚来的盘山道,已然成了绝美的风光,无论你的镜头怎样的采撷,都是唯美的图片。对面的大山岭,巍峨壮阔,莽莽苍苍。来时十里长沟,一览无余。远处的川坝,隐约可见,风姿绰约。

这沟,叫柴家沟。这园的主人,叫华彬。他既是柴家沟的村干部,又是村养生源公司的总经理。

和华彬从柴家沟的发展变化开始聊起,谈到了修路,谈到了拉电,谈到了通自来水,谈到了通移动通讯,谈到了脱贫搬迁……不难看出,从沿途所见所闻,今昔对比后,发现柴家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他尤其特意地介绍了整个柴家沟人从种粮食到出外打工;从种烤烟到栽植茶叶;又在沟道栽茶叶的基础上开始向山坡荒山的山林经济发展的转型。说到这些时,他对最初发展山林经济的艰难,老百姓不理解不相信,自己率先流转土地,种植核桃的过程,一语带过。而是重点介绍了现如今柴家沟有多少核桃园?有多少茶园?有多少户搬到安置小区?有多少人脱贫?这些让人开心鼓舞的实绩上……

“你是怎样想到发展山林经济的呢?”有人忍不住地问道。

“我先前在村上做了十几年的乡村教师,我对柴家沟太了解了。回到村上工作后,深感柴家沟只有发挥自然优势,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而这里,有肥沃的山地,撂荒地,均适合林果经济作物的发展。2015年开始,就带领乡亲致力于发展柴家沟的山林经济”。

面对一望无际的“花果山”,华彬指着地块介绍到:在他园林左边山坳是产业大户赵德坤,是核桃林下种植丹参;对面那老阴山,是另一个产业大户胡仁怀,是核桃林下种植绞股蓝;翻过身后的大排山,是又一个产业大户黄龙城,他是核桃林下种植魔芋。这时,他脸上充满着一种自信而坚定的神色说:“当万亩核桃林成林后,柴家沟将彻底摆脱贫困,这儿也将成为集种植、养殖、观光、养生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大家也都沉浸在核桃林成熟,他描绘整个柴家沟那迷人的美景之中了。下山的时候,没有人坐车,都顺着盘山道,边走边看,边走边问,华总也不厌其烦,对每一种新见到的花木,他都细细的介绍着名称、开花的季节、花的形状、花的颜色等等,有人掐着指头算,一年二十四节气,节节有花开,季季有果摘。生活在这里的人,无疑赛过神仙呀。

我期间借得一个空闲,和华总的年近八旬的老父亲拉家常。我真心的对他说:“你们柴家沟真是一个好地方”!老人连连说道:“柴家沟是个好地方,我小时候记事起,听老年人说,这柴家沟还有一个藏着一个秘密,谁人解开了这个秘密,柴家沟更不得了!他随口就说出了一首当地人都熟知的顺口溜:

柴家沟9 9条沟,

中间有个太极图。

谁能解得其中阵,

花开幸福万古流。”

正暗自感叹时,耳听到华总正在和另一位友人,谈着下一步,怎样借国家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把柴家沟村建设得更加富裕、美丽、美好。

我忽然有一种感觉愈加强烈;在陕南,在巴山汉水,柴家沟人和所有走出贫穷的村庄一样,正在逐渐地破解和抵近祖祖辈辈寻找美丽幸福的密码。

记得前些年,有一次我去乡下,到了一户人家,那户人家建在半山腰上,一眼观去,自然景色袭人心扉。可进了屋后,只见一位老人长期卧病在床。儿女们都外出打工,虽然不愁吃穿,可单靠有残疾的老伴照料着,着实让人有些心酸伤怀。归后,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写到:当贫困户有一天发现自己家乡的美丽时,美丽才会真正的美丽,幸福才会为真正的幸福。

在柴家沟,有这样一个人,把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产业园建设直至公司建设连通贯穿起来,他自然是幸福的那个;在柴家沟,有这样一些人,走出了传统农耕模式,把对美丽的追求作为贯通生产生活的主旨元素,把栽植、养殖向旅游观光的效应扩延,他们也注定会是幸福的一群。

在柴家沟,有一种天然独到的美丽,这种美丽来自村里沟沟弯弯的汉子和女人,老人和孩子;还来自村里沟沟弯弯里草木花朵、飞禽走兽;更来自村里沟沟弯弯那些自信和乐观;这美丽的气韵,从沟底升起,从山峦飘来,从溪水中游出,和整个乡村的娴静优雅交融在一起,浑身通透,散发着自然、清爽、美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