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财经

“山风为我送茶香”

刘全军

刘理科今年49岁,比我小几岁。为了称呼起来方便,我喊他老刘。老刘是紫阳县科宏茶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第四届安康市人大代表、“履职十佳典型”人物。待人随和,爱茶的一般都随和。

“我爱茶,我的故乡洄水镇是个胜产茶的地方,从小是闻着茶香长大的;我爱喝茶,茶的滋味就是我人生的滋味,起伏变化,承载着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咸;我爱做茶,用心做出好茶来,让所有爱茶的人在茶香中品着四季的韵味,品淡出人生的精彩。”老刘手执着香茗,道出了掏心话,情绪有点小激动。他这番感悟不是对我首发的,但我却是认真地听,像听说书一样倾听一位茶人的创业人生路。

“我文化程度不高,高中没上完就无奈辍学了。那是1989年。”老刘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显得坦然,不用多问,从“无奈”这个词中就能体会出当时他的家庭生活有多么困苦。辍学后回到洄水镇团堡村跟一位老师傅学木匠,学了一年,也没学出啥名堂,父亲就不让学了。1990年,县扶贫开发公司招收员工,老刘进茶叶加工厂当工人。要想在厂里立足,必须学会立足的技能,他开始虚心向车间师傅学习制茶技术,渐渐成了制茶能手,承包了车间,跻身茶叶商界。

为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抱着这个信念,1995年老刘毅然回到家乡当“茶贩子”,一年就当上了“万元户”。贩茶只是小打小闹,要想成气候就得有自己的实业。1998年,老刘注册成立“紫阳富硒茶厂”,买断“紫健”商标,加工、销售茶叶,三年后在洄水镇租下民房,得到政策扶持引进茶叶加工机械“三件套”,结束了手工制茶历史,成为镇上第一个开办茶叶初制加工厂的老板。

虽然做了个小老板,但年加工能力也只在1吨左右,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当然不是老刘心里所愿,照他自己的话说:“干啥事不干则已,选择干了就不回头,就不落人后,就要干出点名堂。”2003年,他租下洄水镇供销社5间房子,持续扩大加工能力,到2006年达到加工茶叶50吨,积累了一些资本,决定放手一搏,通过贷款、合资和政府奖补,于2008年修建了“紫健”茶厂,随后又收购茶厂股份,于2013年注册成立“紫阳县科宏茶业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引进现代化加工设备,2014年,以全县实施“全国富硒绿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契机,科宏公司在茶稻村流转了300余亩土地,建设“生态茶叶种植园区”,村里120户近400人摇身变成了园区的工人,每年人均净挣5000元,还享受公司的“红利”分成。园区规模逐年稳步增长,20余亩苗圃基地建设为园区孕育新希望,带动全镇3个重点产茶村1000余户茶农脱贫致富,到了每年的采茶季节,公司附近社区安置点660户2000余名居民靠采茶人均挣得务工收入3000元。

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集茶叶生产、茶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市级龙头企业,在天津、西安、兰州等主要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2018年公司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助力脱贫攻坚”优秀企业称号。2016年“科宏”牌紫阳毛尖绿茶在陕西省优质茶叶评选中获得金奖,2018年被授予“陕西省名牌茶品”,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西安国际博览会金奖;“紫硒红”牌红茶从2013年至2018年连续六年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中茶杯”“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荣获一等奖,斩获第九届国际鼎承茶王赛特别金奖。

孟冬之月,寒气袭人。老刘又执意邀我到洄水镇茶稻村“生态茶叶种植园区”去感受基地的风貌。从紫阳县城出发向东南行驶一个多小时便到了洄水镇,在老刘的陪同下,前往几里外的茶稻村。通往园区的水泥路宽敞整洁,成排的绿植树枝叶繁茂,老刘说:“园区道路是2014年修通的,以前是条山路,运送生产资料和采摘的鲜叶都要靠人力,现在道路直通园区,方便快捷。到了春茶采摘季,道路每天都安排专人保洁,保证新采摘的鲜叶在运输途中不染尘土。”

正值冬季茶园管理的关键时期,茶农深入茶园,开展冬季除草、追肥、修剪、补栽……满山坡的茶园,一排排,一行行,星罗棋布。茶园建设坚持天然理念,严格控制茶叶生长栽培过程中的生态要求,坚决和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绝缘。置身茶园,满眼的绿色胜似天然“氧吧”让人“醉”意肆起,含苞的茶骨朵非叶非花自是香,一丝一丝地散发着沁人心脾清香,将寒意从心头驱散。阵阵山风吹过,夹杂着茶树青绿的气息和茶花寥寥香气,老刘张开双臂,尽情吸纳着山野清新空气。

“我很喜欢在茶园感受被四季山风吹拂的感觉,是四季的山风把茶香吹散到四面八方,把茶农劳动的歌声和丰收的喜悦飘扬到山外。”老刘的这番话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