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经济特刊

八旬老人王兴志:

苦尽“柑”来享幸福


通讯员 刘杨 罗妍

“你看,咱们家今年的柑橘收成不错,最近不少人上门来买。你在学校好好学习,等你放假了,爷爷陪你去城里买套新衣服!”王兴志在自家的柑橘园里给正在城里上高三的孙子打着视频电话,丰收的喜悦溢满了心头。

王兴志今年81岁,老伴儿汪福焕今年73岁。他们家住在汉滨区新城办九里村,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柑橘大户。曾经,一次次意外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也一度让两位老人一蹶不振。在亲戚朋友和镇村干部的安慰鼓励下,他们走出阴霾,开始发展柑橘产业。

“今年柑橘园产个两万斤没问题,到时候能卖个七八万元可以和两个孙子高高兴兴过年!”如今站在家门口,放眼望去,一株株挂满“金果子”的柑橘树,让王兴志与老伴彻底告别了过去那些不堪回首的苦日子。

干部真心帮 助力奔小康

2005年,九里村“两委”拟定产业发展目标,准备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制定了以“山上生态林盖帽,坡上果树成园,三季有果,四季有花,观光游客不断”的产业规划,引导全村6个村民小组稳步推广柑橘种植。66岁的王兴志抓住机遇,通过九里村干部的帮扶,在家门口的撂荒地上,开始试种约6亩柑橘。

“两个儿子虽然走了,但是还有两个孙子要吃饭,我只能把痛苦和辛酸往肚子里咽。我必须要振作起来,把家里经济收入搞上去,把孙子抚养成人,这是我活下去的动力!”王兴志含着泪花说起往事。2004年,王兴志的大儿子因车祸意外身亡,时隔不到3年时间,唯一的小儿子再次因交通意外不幸去世,家中两个顶梁柱撒手人寰,抛下两个幼小的孙子留给两个孤苦伶仃的老人。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由于不懂技术、不知道怎么施肥用药,抓不住关键时间节点,看着只有手指般粗细的柑橘树苗,王兴志一度丧失信心。九里村村干部了解到情况后,派技术专家上门指导的同时,组织村干部与王兴志为代表的村民出去观摩学习,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王兴志的一个个难题得到解决。三年后,随着园子里的柑橘树进入了丰产期,王兴志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家里的新房盖起来了!钱袋子鼓起来了!两个孙子如同柑橘园里的幼苗般茁壮成长!

“真心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改变了贫困现状,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不能忘记帮助过我的人,我还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增收致富。”王兴志感激的话说不完、道不尽。

勤劳有梦想 富不忘老乡

看着从外地引来的柑橘树苗和两个孙子一天天长大,王兴志觉得生活有了盼头。“技术跟上去了,树苗子越长越好,我觉得这项产业选对了。”第一次柑橘的大丰收让王兴志信心倍增。

“要想把事情做好,一个人咋行呢?只有大家心往一齐聚,劲往一处使,产业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好。”王兴志心里暗暗有了想法。

2015年,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王兴志牵头在九里村成立了九里村柑橘合作社,吸纳成员20余户100余人。合作社非常注重提质量、树品牌,除了一季度开展一次农技培训会以外,还定期组织社员交流学习研讨。2017年,合作社注册了“九里湾柑橘”商标,依托电商以及政府扶贫平台,每年销售季,九里村柑橘都供不应求。

随着柑橘产业的日益发展,“汉滨果品第一村”的名气在安康打响了。年事已高的王兴志夫妇邀请周围贫困群众来合作社务工,给他们开工资。农忙时节,一天就有150元的收入。

“大家都说我们老两口很照顾大家,都是苦日子过来的,所以我们从不拖欠工资。只有互相信任,别人也才愿意跟着我一起干。”

“只有种好了柑橘,彻底摘掉‘穷帽子’,才真正对得起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帮助。”

“现在我们赶上了好政策和好机遇,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柑橘园变成观光园,让游客来咱们这个地方观光游览,让大家都能知道九里村这个世外桃源!”面对未来,王兴志信心满满。

奔向好光景 幸福日子美

如今,走进九里村,笔直的通村公路两旁坐落着整齐别致的小楼房,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被各种果树包围着。九里村自1999年至今,确定以柑橘为主、多种小杂果为辅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走过了20余个年头。原先的庄稼地、撂荒地变身为飘香千里的果园,柑橘产业已带动400余户像王兴志这样的家庭增收致富,人均纯收入达13000余元。

“我现在的日子非常幸福,已经达到理想目标了,我祖祖辈辈都不识字,从小过着苦日子穷过来的,两个儿子虽然不在了,但是现在两个孙子,一个高三在读,一个马上大四毕业了,我觉得我这辈子已经圆满了。我给大孙女说了让她不要有顾虑,让她继续读研究生,家里靠着这些柑橘树供得起她念书!”

“我今年虽然已经81岁了,但觉得自己还不老,今年有机会还要再出去学习一下柑橘种植技术,回来在合作社还要再和大家分享心得。”王兴志指着面前丰收的柑橘园,谈起自己的产业规划滔滔不绝。

目前,汉滨区九里村将打造立体生态观光农业,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打造九里村柑橘品牌再上台阶。争取在两年内达到人均一亩柑橘园,吸引更多游客来采摘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