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光与影·百姓茶坊

党建引领巩固脱贫成效

■ 李开涛

今年脱贫攻坚“收官战”即将结束,乡村振兴将全面开启,新阶段有新任务,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成效?如何顺利接续乡村振兴?这都是党员干部要着力做好做实做细的事情,要坚持化党建活力为发展动力,以党建为引领全面巩固脱贫成效。

党建是魂,凝心聚力,打造“铁肩主心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巩固脱贫成效,必须铸就基层组织根基。要坚持党建引领,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当前,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正处于“大忙”,正所谓“选对当家人,过上好日子”,要真正把“双好双强”型优秀人才选进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提升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努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稳定致富的主心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产业是根,量体裁衣,当好“致富领头雁”。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实践证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巩固脱贫成效的关键引擎。通过“支部引领·村社合一”新模式,找准支点,既能推动本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影响力,让村民跟着集体经济发展产业,产业产出不愁销、不愁卖。同时,发挥农村党组织“火车头”作用,继续开展新阶段的新民风建设,做到产业发展与精神发展相结合。

民生为本,真抓实干,当好“群众顶梁柱”。“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百姓心为心”,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中。要采取新思路、激发新动力,积极搭建抓党建巩固脱贫成效的有效载体,更好地把党建工作与巩固脱贫成果紧密结合起来。“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攻坚,一刻不松狠抓工作落实,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强化社区党建

做好后扶工作

■ 王慧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完善组织管理,强化各项民生服务功能,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提升搬迁融入度。

完善组织管理,建强“主心骨”。按照“群众搬到哪里,党的组织和服务就跟到哪里”的思路,健全组织设置,构建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导、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易地搬迁社区组织体系。将单独成立的移民搬迁社区办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和干部补贴纳入省市财政保障,建立正常增长机制,确保社区基层组织高效运转。

强化服务队伍,锻造“排头兵”。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把政治素质高、品行作风好、为人公道正派、真心实意想为搬迁群众服务的优秀党员选配为社区党组织书记。推行党组织书记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实行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注重发现和培养后备力量,积极搭建锻炼平台,全面提升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强党员日常管理,设置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服务岗,整合能人巧匠,组建以党员为主体、群众积极参入的志愿服务队伍,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健全服务体系,绘制“同心圆”。建立“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机制,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实行分类管理,确保搬迁群众各项权益衔接到位、更好享受基本服务。完善阵地功能,建成集教育培训、代办服务、帮扶救助、保障维权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服务圈”,使搬迁群众享受优质均等化公共服务。创新治理手段,深化党建引领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五治并进”基层治理模式,推动线上线下管理服务精准对接,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确保搬迁群众在新社区生计有着落、发展有门路、情感有寄托。

建立增收机制,提升“幸福感”。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核心作用,帮助搬迁群众争取自主创业的场地、贷款、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采取“兴办企业工厂就业一批、引导劳务输出就业一批、支持发展产业就业一批、组织灵活务工就业一批、开发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最大限度满足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和创业意向。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建立“支部引导、主体带动、产业辐射、群众增收”的集群发展机制,让搬迁群众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以严实作风

打好工作“头板墙”

■ 张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工作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工作不严格、不细致,不仅耽误了工作,还在反复督促、整改中耗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得不偿失。

如果能在工作的开始就严格要求,真正做到用绣花的功夫打好“头板墙”,一步一个脚印,虽然累一些,但遗留的后患会少很多,更不必在各种督察检查来临时担惊受怕。

工作的开始就要摒弃应付思维。日常工作中,有的干部会产生一种应付思维,不管忙与不忙,会想着先把这项工作应付过去再说,至于以后会怎样另说。于是对待工作并不是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把它做好,而是想借一些“巧劲”“捷径”快速过关,有时会做一些“表面文章”,关注“好看”多一些,专注“实用”少一些。本希望“蒙混”过关了事,怎知“过得了初一,过不过十五”,最终需要付出更多心血收拾“残局”,至此也是悔之晚矣。这种应付思维、投机取巧的心态,无论对待哪种工作,都是要不得的,需要尽早摒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坚定扎扎实实的态度。

工作中需要严格要求。大部分工作不是单一的,与后续工作存在环环相扣的严密关系,第一步没做好就会给后续工作遗留无穷后患。有些工作有一定难度,甚至难度很大,有的干部有畏难情绪,遇到困难就绕着走,工作难以做实,容易留下后患。有的干部在管理上“动真碰硬”的底气不足,对干部要求不够严,结果工作过不了关,反而影响了工作。因此,在工作中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要敢于严格要求。多了实绩,少了折腾,就能够腾出更多精力做其他的事。工作实在了,心里也会更踏实。

很多工作其实来不得半点虚浮,干部的工作质量就直接关乎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着党的惠民政策是否能够落到实处,老百姓是否能够感受到党的温暖。因此,必须要用“绣花功夫”的细心去做,要用“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狠劲去做,这样工作成效才经得起时间检验。

政商交往要以清增亲

■ 祝敏凯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光明磊落同企业交往,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涉企政策制定要多听企业家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坚决防止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问题损害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政商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永恒的话题。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破除发展藩篱,释放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动力,汇聚强大发展合力。

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少地方都对优化营商环境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但依然存在公私难分、亲疏难分、清浊难分的现实问题。有的“清”而不“亲”,以“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为信条,不敢大胆地和企业家打交道,对企业的正常诉求能拖则拖、能绕则绕,甚至出现拒接电话、不批文件、不予办事的“平庸无为”现象。有的“亲”而不“清”,无视纪法规定,各怀私心,暗地里拉拉扯扯,结成利益同盟体,搞“一手交钱、一手办事”那一套。政商交往本该清上加亲,良性互动,若为了一己私利,不作为、乱作为,必然会损害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

“民无商不活,国无商不兴。”自古以来,官与商、政与企的交往就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企业的助力。企业也享有党和政府为其创造优质发展环境的权利。但政商交往不是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也不是刻意保持距离,敬而远之,而应建立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之上,控制在政策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亲”,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与企业的交往合作中,坦诚相待,勤于沟通,多进企业门,多听企业家的真实心声,积极作为,为他们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清”则是要求党员干部与企业交往清白、干净,一心为公,不搞利益输送,不掺杂私人情感,全心全意为企业提供正当合法服务。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相互信任,共谋发展,才是政商交往最应有的状态。

“官有官道,商有商德。”官商交往,贵在厘清公私边界,遵循亲清相处之道。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摒弃私心杂念,在与企业保持正当纯洁交往的前提下,积极作为,引导企业靠品质至上、诚信经营立足市场,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督查指导,多深入一线检查党员干部帮扶企业做实事的情况,既传导压力,督促其履职尽责,又保障党员干部干事环境,增强其服务企业的动力。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监督,及时发现、查处官商勾结、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如此,多方发力,才能以清增亲,建立清正廉洁、健康有序的政商交往之道,形成清清爽爽、创先争优的干事创业氛围,推动新形势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化惠民让群众

尽享诗和远方

■ 黄云慧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老百姓更呼唤普惠性、共享性的精神食粮,期待能就近感受到诗和远方的美好。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保障充足的精神食粮供给,首先就要广“播种”,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既把文化资源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又把文化“种下来”。文化惠民,除了依托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举办展览等活动外,还需要加快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高质量文化“精准供给”,让群众文化获得感明显提升,群众尽享诗和远方。

近年来,安康市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基层建立了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站,配设有会议室、阅览室、舞蹈排练厅、书法培训室、非遗陈列室、多媒体展厅等部室,成立有花鼓子、小场子、火龙、皮影戏、广场舞等民俗民间文艺团队,有条件的村成立了村级服务点、村史馆、乡村文化理事会示范点,移民搬迁社区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农家书屋来到群众身边,正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起来之后,如何发挥作用是关键。各县(区)要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结合“文化小康行动”、新民风建设、“全民阅读”、“七五普法”等主题活动,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加大舞蹈、泥塑、剪纸、书法、电子琴、声乐等文化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业务好、素质高的基层文艺骨干。组织花鼓子、腰鼓、广场舞、象棋比赛及民俗节日节庆、采莲船、皮影戏传承、暑期文化纳凉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切实将文化活动送进群众家门口,培育群众健康生活习惯。在创作元素上,要结合当下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注重融入脱贫攻坚政策宣传、乡村振兴、新民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遗文化等内容,使群众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到当下党的工作重点、惠民政策,鼓舞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同时,要深入挖掘、整合地方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大力建设文化生态园、生态旅游景区、传统村落民宿,发展野奢旅游、生态观光游,打造农民丰收节、桃花节等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良好互动,真正让诗和远方牵手,留得住一方乡愁,促进产业链的增值,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

文化惠民,犹如一场春天的喜雨,润泽民心,将浸润出更绚丽的安康色彩。

青年既要仰望星空

又要脚踏实地

■ 张苗一

社会学家严飞将当今社会定义为一个“悬浮时代”:“(现在的年轻人)在悬浮时代下不断地挣扎,寻找社会认同和未来的期待,同时期待可能会落空。”其实,这种“悬浮”在小镇青年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观念的更迭伴随着期待的落空和对身份的焦虑,小镇青年像漂浮在半空中的磁悬浮列车,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快速向前却又始终无法落地。

小镇青年们如何更好地实现突围、寻到自己心中的那一片“桃花源”?

学会自我纾解,建立精神的“自留地”。在社会快速转型的当下,各种价值观交汇冲击,小镇青年既向往外面的世界,又眷恋于家乡的安逸,既信奉着“出名要趁早”,又坚信着“好事不怕晚”。其实这些观念无关乎对错,人生也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能找到心理平衡,自然也可以生活得充实自在。心中的“桃花源”既可以是北上广的繁华,也可以是瀛湖上微风吹起的波澜;既可以是在大企业中享受“头脑风暴”的快感,也可以是投身于脱贫攻坚一线的踏实;既可以是外出看世界的肆意潇洒,也可以在诗词书画中寻得一方灵魂的栖居地。在人生的坐标系上,只要能写下“青春无悔”几个字,也就能让一颗悬浮着的心落地。

“悬浮”其实也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在于真抓实干,持之以恒。而在当前的工作中,有许多人妄想投机取巧走捷径,他们常常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沾沾自喜。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自己。仰望星空需要小镇青年着眼长远,心怀人民,从大局出发,从全局角度来思考和谋划,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确立正确的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成效。

在小舞台同样能焕发出大光彩,小镇青年只要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保持定力、踏实做事,就像几十年如一日在基层讲台上辛勤耕耘的张桂梅、坚持在高原上送信的使者其美多吉,终能在小岗位上做出了不起的大功绩!

尼采曾经说过:“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归根结底,小镇青年也和众多普通青年没有什么不同,稳扎稳打、脚踏实地,不骛于虚声,不驰于空想,即使是在“悬浮时代”也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突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