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生活

一件工资管理卡档案



□ 蔡建中

我个人档案中留有一件1994年7月填写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管理卡》复制件,它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变动情况,也封存着我对许多久远工作经历的记忆。

在此,首先回顾一下改革开放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改革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10%的机关工作人员和职工薪酬,实行平均分配的供给制,即国家免费供给个人衣、食(分大、中、小灶)、住、行、学等必需品和少量零用津贴等;对留用的原国民政府工人、店员、技术员、教师和职员等,则实行工资制薪酬。其间,白河教师曾实行薪粮制,即月薪发50—80千克小麦。1952年7月后,对工资制人员实行“工资分”制。即每一工资分由伙食分、服装分和津贴分三部分构成,含粮食0.8市斤、白布0.2市尺、油0.05市斤、盐0.02市斤、煤2.0市斤。然后将全国划为350个“工资分”区,不同工资等级确定为不同的“工资分”,计发货币工资。同时,按职务增加实行供给制人员的津贴,扩大包干范围。1955年7月起,取消供给制和包干制,所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律实行“工资分”工资制。1956年,鉴于已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全国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等,用货币工资制取代工资分制,形成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1类工资区、30个行政职级、8个技术工等级的工资制,一直沿用到1985年。其间,白河小学教师月工资29.5-49元、中学教师月薪36-64元,与机关干部大致相等。

1985年工资改革,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对企业工人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而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教师,有基本工资10%的增加部分,故人均月工资额略高于一般国家干部。1988年,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制度,改变了专业技术人员套用行政级别的做法。

我的这件工资管理卡档案为一张16K纸的表格,表格记载着1990年7月开始试用期工资70元/月,1991年7月起转正定级工资76元/月。记得当时年青、有朝气,工作上总有使不完的劲,1周3个早读和6节语文课外加班务也不觉得累。每晚总是拿着字典逐词逐句弄懂第2天要教的课文,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背会,然后写教案、改作业等;生活上也学着做饭、洗衣等。为方便到校,我攒了2个多月的工资,购置了1辆飞鸽牌加重自行车。夏秋白石河涨水时,每次都要扛着自行车渡河进中厂,很不方便。同时,每月给家里上交50元后,根本满足不了自己购书的嗜好。有一次领工资时,看到一老教师1月工资120多元,感慨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挣到100多。老教师打趣说:你到我这年龄,能领到几百元!我当时想:每月几百元?不可能的事!评上专业技术职称后,到1995年2月我的月工资加津贴、教龄等增至165元。同时,我也历练成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

在工资管理卡档案中,1999年后月工资额增幅较大,由300多元涨到2004年的500多元。在党校任理论教员7年期间,有两件事记忆较深。一是1997年夏天,在如严父般的老校长逼迫下,从没有写作实践的我,乖乖地坐小凳趴在椅子上,用近1星期完成了首篇论文。结果,该篇论文得到了地委党校几位教授(讲师)的肯定。由此,我信心大增,在《陕西党校报》《安康日报》《学习时报》媒体等的关照、激励和培育下,每周总有三四个不眠夜学着写文章,养成了坚持学习和笔耕不辍等习惯。另一件是2002年5月,我把出生刚5天的儿子和躺在病床上的妻子扔在白河县医院,去参加茅坪镇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村上,脑海中总闪现隔床丢了孩子的产妇,趁机把我儿子抱走的场景……

2006年工资改革后实行职级工资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由岗位薪级、绩效和津补贴3部分构成,人均月工资额突破千元。并随国家财力的增长,人均月工资额增至5000元左右。其间,编史修志对于会写些理论、评论和工作信息的我来说,有些惶恐和遥不可及。但是,我从守清贫、耐寂寞中培养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入手,在学用结合中转型学习写通讯和史志研究类文章,《陕西党史》《陕西档案》《中国档案报》《安康日报》等是伴我成长的良师益友。2010年后,我潜心静气面对每年1个大的史志书籍项目的编研、校注和设计。

回看个人工资管理卡,随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个人获得的薪酬和幸福感也越来越多。每个人,只要你甘做每个平凡岗位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并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中执著前行,都能创造出赢得社会认同、体现生命价值和无愧祖国、让年华不虚度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