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话题

《庆余年》中影射的家庭教育观

□ 任毓萍

要说当下最火的电视剧,非《庆余年》莫属,其实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的不是权谋和颜值,而是剧中影射的家庭教育观念。

作为范府的正牌公子范思辙,唯独对钱情有独钟,却不知道自己要钱干嘛。他的父亲范建是户部侍郎,掌管天下钱财,因为崇拜父亲,所以范思辙下意识里希望自己能帮到父亲,也希望能得到父亲的欣赏。而范建对于这个儿子的评价却是“文也不行,武也不就,成天游手好闲,简直是一无是处”。其实,剧中父亲对范思辙的种种态度,值得人思考。

观点一:父母的赞许是孩子的希望。剧中的父亲平日对范思辙非常冷漠,一遇到事情就想当然的认为是范思辙的问题,罚跪惩处更是家常便饭。其实,体罚是最没用的教育方法。如果孩子从小受到这种没有理由的打压和训斥,很容易就认可了父亲对自己的评价,以为自己真的不行,做事缺乏自信,久而久之,真如父亲所说,一事无成。

理想的父母永不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绝不是侮辱性的批评。当孩子沮丧、失望时,父母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都会激起孩子强烈的情感,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成长是个“试错”的过程,谁能保证一出生就不会犯错。儿童是面向未来的人,一个成长中的人,也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因为我们也是从儿童而来。

观点二:陪伴比“供养”更重要。就像剧中被父亲误会罚跪后,等父亲出门跟他说“起来”时,范思辙先是一愣,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确定父亲的意思后,站起来给父亲作揖。孩子既属于父母,也属于世界。儿童永远是教育最高的价值,孩子的幸福快乐,应该是教育的最高目标。蒙台梭利说:“人类的第一个老师是儿童本人。”我们远远没有发现儿童成长的真正秘密。根据儿童意志,去帮助儿童,才是教育最正确的选择。

父母与孩子之间,父母的陪伴比“供养”更重要。如果我们认为那些疏于对照顾孩子的父母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而对于那些衣食无忧,但根本与孩子没有精神交流的父母,也依然认为他们是好父母。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们同样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对于孩子,精神陪伴和物质满足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亲子之间的交流,是任何人、任何事也无法替代的,而最好的陪伴就是亲子共读,和孩子共读童书,在童心的世界里同频共振,才能真正生活在一起。

观点三:平等的心灵沟通才会产生真正的教育。范建误会范思辙,罚他下跪,虽然破天荒的陪儿子推了牌九,但他自始至终没有对孩子说出那句“对不起”。面对长子范闲的质问,他回答:“天下哪有父亲给自己的儿子致歉的道理?”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制”作风。父母们惯有的家长概念在英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含有“家长制”、非民主的意思,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激。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专制的结果,只能是“畸形之果”,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须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

正因为我们的社会缺少对父母的培训,因此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方向的不一致。父母越强权,越没有威信。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平等的心灵沟通,才会产生真正的教育,才能够引领孩子,影响孩子,改变孩子。如果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缺少了精神交流,孩子怎能健康成长。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说:万物可等,只有孩子不能等。孩子有所成就,家庭就会幸福。孩子尚小,需要我们帮助,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未来。能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灵性地表达,充沛地成长,就意味着未来世界更加美好。

因为,孩子的模样,就是未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