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生活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实现每个人当下的心愿

□ 璩勇

中国人历来对祖先怀有感恩崇敬之心。

能不能有一个正式的场所隆重祭奠祖先,甚至成为旧时代一种特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礼记·王制》说:“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简单说,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可以祭奠的先辈就可以追溯得远,地位低,可以祭奠的祖先就受到限制。而更多没有功名地位的平头百姓,则只能把祖先牌位放在自己住的房子里面祭奠,不能设立专门的家庙。

多少朝代更替,多少制度变迁,从农耕文明步入工业文明时代,王公贵族的专有庙宇已经坍塌,百姓人家也不再在家中摆放天地君亲师等牌位。不过在大多数家庭,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那些慈祥的爷爷奶奶,那些含辛茹苦的父亲母亲,他们活着是一棵树,为儿孙遮阴挡雨;他们如果离开,也是一杆旗,让子子孙孙回想起他们的传递,就想起过去岁月,记起来时的路。在城市如此,在乡村亦然。

直至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人们天南海北流动,东西世界奔走。尽管还有不少人身处大洋彼岸,但是音信瞬间连接,似乎已经可以淡化家乡的概念了。即便就是这样,即便很早就出发到遥远地方的年轻人,还是念念不忘在家乡那棵柿子树旁遥望儿孙归来的老人。

有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时是寒冬腊月,那一队队车马匆匆归来到山里,是为了与家中健在的亲人团聚,也是为了到屋后山坡上那一座座坟茔前寄托哀思。

对这样的优良传统,对这样纯真的人性,我充满敬意。

2019年5月,陕南民间文化中心主任,时任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的戴承元教授牵头组织,联合安康市卧佛山公墓公司一起,汇聚安康民俗文化、地方史志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研究讨论安康丧葬习俗文化建设这一课题。提出了“既要符合文化自信,也要符合新民风建设”“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以及将孝道、环保意识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群众生活中等理念。

2021年5月,市文联主席、作家李春平教授又牵头联络,由安康市卧佛山公墓公司在《安康日报》上发起“卧佛山杯感恩·涌泉”征文活动。

安康日报社作为安康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作为新民风建设的鼓手,我们理所当然倾力支持这样的文化活动、公益活动。《文化周末》执行主编陈曦、《汉江晨刊》执行主编杨迁伟以及唐正飞、凌子越等编辑同志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瀛湖》虽然是高校的内部刊物,在李春平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却敢于有所拓展,在这次活动中表现优异。

当然,还要感谢那些全国各地踊跃投稿的作者。特别是安康日报社廖世勤老师已经年近九旬,宝刀不老,依然投稿,且稿件语言朴实感人、叙事客观务实,让我们慨叹钦敬。里面还有一位名叫殷金来的作者,稿件发表后不久,便英年早逝,令人叹息。

在全国各地500多篇来稿中,经过认真筛选,共49篇文章入围,42篇发表在《安康日报》,在《瀛湖》杂志发表7篇。最后共21件作品获奖。有所歉意的是,尽管评委们竭尽全力,但是因为稿件多时间紧,评选时依然难免遗珠之恨。且因为奖项限制,一些作品完全可以获得更高格次奖项的,也有所委屈。好在大家的本意在于对故人的追思,想必可以原谅评委的苦衷。

灵魂的铭记是最深刻的铭记,但它会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消失。只有拿起你手中的笔,用鲜活的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才能实现永恒。这是李春平教授的话。

偶呼明月问千古,恰对青山思故人。古联有云。

征文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是情感与思念在每个朋友心中不会停止。没有故事就没有过去,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愿我们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实现我们每个人当下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