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

怎样上好语文课

李支军

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聆听了安康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国家级优秀教研员、市优秀教师、统编小学语文省市级培训专家、国培小语学科专家侯曙光老师的讲座《把握教材特点,上好语文课》,让我受益匪浅。

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对教材保持质疑的精神。这种质疑的精神不单单是指要遵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的古训,而是要能去认真钻研新教材,钻研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大纲,然后从教材编排者的编排意图方面去思考教材编排的目的意义,最终心领神会地去组织教材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宏观概念。年级教学要综合各单元的总体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各单元教学要紧紧围绕每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逐段逐段归纳的“瞎子摸象”似的段落推进,而是应该注重整体感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根据单元目标和课后习题安排,就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的双线要求,然后在课文中去寻找一个切入点,再逐层生发。

要一课一得,切记面面俱到。没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在备课时不能很好地把握目标重点,于是在课堂上处处开花,力求面面俱到,结果却适得其反,面面俱到反而是一面都不到位,处处是重点恰恰是一个重点都没有落实。语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材的编排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在每一堂课上循序落实一课一得,最终我们才能让学生达到渐进的总体目标。

要做一个爱阅读、广泛阅读的语文老师。统编教材的编排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内外阅读的一体化”,我们语文的教学再也不是原来的那种单一的课文教学、单一的一课一学,而是融会贯通、信息量极大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发生的很多问题需要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需要作品背景的相互联系,需要成文时代的深层挖掘,需要作者当时写作成因的理解共情……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大量阅读、去积累,这样,你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拓展无限的知识容量。我们在课标上要求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我们老师必须去阅读,唯有如此,你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伸缩自如、伸缩有度,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老师。

要成为语言的佼佼者。崔峦老师曾经指出,语文教学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建构以学习表达为导向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文字、文本内容只能让我们得“意”,而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才可以让我们得“言”。语文培养是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最终的指向目标是奔着“说”和“写”而去的。而教育的潜移默化迫使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得“言”的佼佼者,我们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得“言”的高手。我们必须要不怕表达、善于表达,不怕写作、善于写作。

正如昨天讲座最后的讨论会上所说:“我们如果不及时改变自己的语文教学观念,没有一种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不用说我们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甚至连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都算不上。我们如果不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我们所教的学生,未来坐在高考的考场上,短短的考试时间里,他们连试卷上的题都读不完。”

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老师唯有上下求索,方能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