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要闻

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摘要)


阅读全文请扫码


(上接七版)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化风成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加强“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新风正气,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市创建成果,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开放共享、普惠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实施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健全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功能,补齐移民搬迁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加强乡村“大喇叭”工程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下乡”流动服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推进市、县、镇三级公共数字文化场馆建设。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场馆运营和举办活动,培育壮大社会文化团队。加强电影、出版、版权保护工作。优化农村公益电影、农家书屋服务,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安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现实题材和精品文艺创作,推出一批实景剧、舞台剧。加快市级媒体深度融合,用好管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引导短视频、直播等新型媒介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安康文化软实力。

促进文物和非遗保护传承开发。深入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内涵挖掘,加强丝绸之路、秦蜀古道、茶马古道、川陕盐道、汉江古会馆群、陕南特色民居、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三线”建设遗物,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推进汉水人文生态博物馆群建设和“鎏金铜蚕”“秦汉古茶”等文创旅游商品研发,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提炼和推进一批地域文化标识,建成一批文化遗产展示设施和非遗数据库。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和汉剧振兴,打造汉调二黄、安康民歌、金州美食、秦巴工艺、节庆民俗等非遗品牌。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加强市场化运作,力促非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建成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组织开展系列展示展演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进景区。

大力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的新型文化业态,支持文博创意产品生产和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场化转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文化体验产品,打造文旅演艺项目,创造性转化安康生态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区域性文化旅游走廊和休闲度假区。系统性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与科技、互联网等融合发展,推广数字化技术应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双十双百”工程和“一县一园区”工程,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包装印刷、广告会展、秦巴工艺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演艺娱乐、网络视听、游戏动漫、数字院线等新兴产业,引导小微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保险提质扩面。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城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基本养老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规范发展,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到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等关键领域改革,基本建成医保基金监管制度体系和执法体系,逐步建设“法治、诚信、智慧、便民”的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体系。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城镇职工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万人。

全面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推广“养育未来”工程,加强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专项救助为支撑、以急难救助为辅助、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为补充的分层次救助体系。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逐步扩大绿色惠民殡葬覆盖面。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促使社会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均衡化、可持续化发展。建立健全退役军人、军烈属及其他优抚对象荣誉体系和安置体系,力争完成新一轮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坚持“房住不炒”,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第六节 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

加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完善各项制度,提升服务水平,维护合法权益。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妇女享有教育、健康、就业、福利、法律等领域的权利,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的能力水平。完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功能,提升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立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完善生育津贴制度,认真落实产假制度,推进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加强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加强残疾妇女、单亲妇女、老年妇女等特殊群体民生保障和关爱服务。严厉打击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保障儿童优先发展。认真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省市儿童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儿童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优先保障儿童基本需求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群体儿童发展差距,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和受保护权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加强儿童全面保护,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引导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监护责任。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新改建市儿童福利院、3个县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300个儿童之家。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严厉打击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提高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住房保障补贴。建立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加强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全面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加强残疾人技能培训,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促进残疾人及家庭增收。依托各级各类医疗资源,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水平。建立残疾人数据信息系统,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第七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贯彻落实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加快建立老龄化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养老产业,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老龄人健康水平。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优化生育政策,降低家庭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加强人文关怀,提高适龄群体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引导生育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完善基层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加强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优生优育质量水平。完善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政策。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提供普惠托育服务。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日间照料中心、若干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站。做实做强居家养老,建立居家探访制度,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技能培训,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务料理、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作用,提升特困供养人员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加快城镇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及敬老院消防改造。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政策,加强现有住宅小区适老化改造。到2025年,实现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全覆盖,县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全覆盖,100%的镇(办)和8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站点。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加快适老居住、出行、健康支持、生活服务和敬老社会文化等环境建设,打造“西部最佳养老宜居城市”。支持县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试点,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到2025年,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约率达到85%,争取每千人配备2人以上家庭医生。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设置养老服务专业,开展常态化专业培训。大力发展智慧健康养老,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建设市县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升养老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效率。

第十七章 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善治安康”

第一节 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安康

完善全面依法治市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市的领导,健全市委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制度机制。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市、县(区)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要履行职责,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统筹谋划,推动形成上下协调、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组织部门要主动为法治安康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性规定,建立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建立完备的法律顾问服务体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监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完善政务诚信监督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激励和保护科技创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工作,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依法做好行政诉讼案件出庭应诉工作,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全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编制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和推动实施《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夯实依法治市群众基础。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以领导干部、青少年、基层群众为重点,推进宪法法律“七进”活动。创新开展“智慧普法”,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以案释法,落实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制度,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法学会和法治智库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第二节 打造平安安康示范样板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政法机构职能体系,加快推进政法基层基础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力量下沉,保障政法机关依法履职履责。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加快政法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各类数据融合共享,发挥平安志愿者积极作用,打造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信访制度,创新工作方式,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完善社会矛盾预防调处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交通运输、矿山、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安全生产科技攻关和装备研发,推广安全生产工程示范。落实食品药品监管“四个最严”要求,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三个安全”监管,杜绝Ⅲ级以上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加强市场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建设,强化计量和认证工作,建设全市质量技术检验检测法定机构。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及时消除重大隐患。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准确掌握涉黑涉恶犯罪新动向,聚焦网上和网下两个战场,继续保持对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持续加强行业领域监管和专项整治,把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和反腐败、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把扫黑除恶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挤压黑恶势力滋生空间,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立健全打早打小的严惩机制、源头治理的防范机制、智能公开的举报机制、精准有效的督办机制、常态推进的领导机制、激励约束的考评机制,提高扫黑除恶斗争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枫桥经验”由乡村治理向城镇社区治理延伸、由社会治安向各个领域扩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统筹基层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检察室、人民法庭、司法所、信访等基层力量资源,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实战化应用、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

深化系列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拓展基层平安创建的广度和深度,以各地各行业平安汇聚全市平安。紧紧围绕“发案少、秩序好、服务优、群众满意”创建目标,以解决影响基层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以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着眼点,深入开展高标准、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创建活动,通过发力小平安,积极构建大平安。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平安县(区)、平安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平安单位、平安医院、平安校园等平安创建活动,形成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提升基层服务水平。推动县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责延伸到镇,构建城乡便民服务体系,实行基层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推进“互联网+”农村(社区)服务行动,提高城乡社区智能化设施配备率,集成开展托幼养老、智慧停车、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物业服务、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创新基层服务模式,探索“订单制”服务模式,激发群众参与村(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机制,支持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

加快信用安康建设。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诚信政府建设为基础,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参与诚信安康建设。加强市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规范信用信息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管理。推广使用个人信用评分、企业信用报告,推动“信易+”等信用应用场景落地。落实“红黑名单”发布制度,依法依规实施联合奖惩,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第三节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程序科学、衔接有序的民主协商体制,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社会协同体制,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众参与体制,权责明晰、上下贯通的联动指挥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优化市域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实施基层党建“六大提升”行动,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健全“一约四会”等自治组织,夯实群众自治基础。加强地方立法,强化社会治理法治保障。深化“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推动德治教化常态化。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发挥智治支撑作用。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程。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作为首要工程推进。把社会治安防控作为基础工程推进,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形成立体化、无死角、高智能的“大防控”工作格局。把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作为控制工程推进,推广旬阳县司法、行政、道德“三力联调”做法,坚决把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在市域。把保障公共安全作为底板工程推进,加强县级综合性应急处置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充实镇办处突力量,强化综合实战演练,有效防范处置各类安全事故。

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加快“中国建行援建·安康智慧治理”系统升级,整合各类政务服务APP,开发各类便民应用,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加强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健全智慧治理体系。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提升统筹谋划、群众工作、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破解难题、依法打击、风险防范、舆论导控能力,巩固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四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主线,以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为抓手,深入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不断健全国家安全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国家安全能力体系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有效应对各类涉国家安全风险挑战的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风险底线。

防范政治安全风险。紧紧抓住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风险点,深化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反制、筑墙、净土、攻心“四大工程”,精心组织“10+5”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体系和能力建设,扎实做好重点人教育转化和稳控吸附工作,着力打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主动仗,全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强化金融安全保障。深化政法领域全面改革,健全执法、司法、法律服务衔接配套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完善政法机关与金融机构、行业监管部门协同配合机制,统筹推进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依法侦办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及时掌握涉众型经济犯罪利益受损群体动向,防止金融风险向社会领域、政治领域传导。

防范公共安全风险。以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开展矛盾风险动态排查、防范化解,加强风险评估研判,努力把各类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苗头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统筹做好各类特定利益群体工作,加大从政策、制度层面解决问题的力度,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努力消除不稳定隐患。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预警干预机制,防止引发个人极端事件。

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保障网络安全规章制度,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个人信息、重要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健全信用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完善网络安全漏洞信息发现、共享、利用、披露机制,强化跨领域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加强网络安全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攻击溯源,强化网络空间安全协调合作。严格落实依法处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和引导,防止发生重大负面舆情。

第五节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推动形成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消防救援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衔接“防”“救”责任链条,形成“大应急、大安全、大减灾”工作格局。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构建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次、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和数字化应用。严格依据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普及应急标志标识,提升公众应急防灾意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提高风险防范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自然灾害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水平。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能力,建立重点时段安全防范机制,做好重点时段、重大活动隐患排查和安全防范工作。提升恶劣天气道路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编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清单,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加强公众安全宣传教育,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全面提升公众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提升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应急救援队伍和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应急管理专业技能培训,加大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引导重点行业、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应急救援组织,推进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有偿征用。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建设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中心)。加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灵敏感知、准确研判、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推进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调拨能力。

第三篇 共绘安康“十四五”发展新蓝图

第十八章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把党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十四五”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的领导作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制度化建设,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知识结构,培养专业素养,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着力提升干部队伍“八项本领”“七种能力”。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认真落实“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要求,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实施责任,创新实施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工作效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效落实。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参政议政作用,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以强有力的监督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围绕重点项目实施、重大工程落地和重点任务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监督,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不断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推进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及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协同,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把监督融入社会治理各个方面,推动监督落地见效。正确处理监督和支持的关系,坚持监督执纪和激励鼓励并重,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保护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使正风肃纪反腐更好适应新时代追赶超越发展大局。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健全规划统一体系。坚持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各行业、各领域专项规划为支撑,加强与国家、省、市行业部门相关规划的紧密衔接,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与本规划《纲要》的有效衔接,形成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实施时间表、路线图,确保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统筹整合财政资金,突出金融支撑作用,打好投资、就业、消费、产业、环保等相关政策“组合拳”,提高各类规划实施要素的保障效率和利用效益。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各类行动计划与本规划《纲要》的统筹衔接,充分体现规划《纲要》年度任务重点。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实行动态监测,强化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坚持年度评估、中期评估、终期评估和专项监测相结合,推动规划顺利实施。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依法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充分运用第三方独立评估、大数据系统分析等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各阶段、各类情况的分析评判。需对本规划《纲要》进行调整修订时,必须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把重大项目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狠抓产业项目”的鲜明导向,坚持领导带头抓项目、全员行动抓实施,推动形成“以项目看实绩、比高下、论英雄”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突出重大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谋划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关乎全市长远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库,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紧盯国家投资导向与重点领域,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强化政府服务协调职能,构建以优良环境为保障、高效机制为动力的项目实施体系。

第四节 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强化集约节约,聚焦精准供地,引导用地合理预期,挖掘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重大项目管理、生态用地、点状用地、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试点改革,借鉴点状用地、带状供地方式,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及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联动机制,发挥基金引导撬动作用,推动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型企业、农业企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发挥金融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落实落细各项金融政策,完善政、银、企对接合作机制,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等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安全可控的企业还贷应急周转金制度。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开发更多金融普惠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