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深情不减来时路

通讯员 陈睿

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打通了脱贫致富“脉络”;一个个产业合作社,拓宽了致富渠道;一排排新农村房屋,让贫困户笑容满面……走进现在的汉阴县漩涡镇大涨河村,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一切,是市政协三年来脚踏实地深耕、肩扛责任扶贫的最好印证。

三年来,市政协立足大涨河村实际,组织和号召政协委员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一线,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担当,交出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脱贫攻坚“政协答卷”。

交通不便是大涨河村发展的突出短板,也是脱贫工作的头号难题。帮扶之初,该村仅有3条水泥路13.6公里,住户多远离村主干道,粮食、物资运输多靠肩挑背驮,出行极为不便。

公路畅则财路通。为破解交通瓶颈,市政协积极协调项目资金,新建道路10条18.6公里,修建12条产业路,完成3条破损道路改造。此外,还修建了茨沟村至大涨河村12.75公里的旅游路,将大涨河拉进了“凤堰古梯田农耕文化旅游圈”,为未来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条条道路的贯通,形成了联通县城、集镇及周边村的路网,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促进了产业发展。

拔穷根就必须兴产业,市政协经过充分调研,根据大涨河村资源禀赋和群众发展意愿,帮助该村制定了“四个一千”的产业发展规划,即发展1000亩茶叶、1000亩拐枣、1000亩甜玉米、1000亩黄桃、油茶、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

三年来,全村新栽和改造茶园2100亩;栽植拐枣2600亩,机关每年拨付资金10万元对群众管护进行奖补;发展黄桃、核桃等经济林果1100亩;在发展长效产业的同时,大力提升短期产业效益,引进汉阴小仓公司建甜玉米基地1000亩,大涨河村群众实现了户均拥有产业园2亩以上。按照“利用甜玉米秸秆资源循环发展”的思路,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全村肉牛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村养牛规模达到300多头。此外,引导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务工等多种方式创收增收,实现贫困群众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

老百姓要过上好日子,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住房安全问题对大涨河来说尤为迫切。市政协从实际出发,创新提出“危改小集中”模式,在村内建成了9个安置点,对64户贫困户进行了小集中就近安置,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危房改造中新建选址困难、投工投劳能力弱等问题。同时,积极协调项目资金推动危改、搬迁工作,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168户492人、易地搬迁97户382人,彻底解决了群众住房安全“揪心事”。

决战脱贫攻坚,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市政协党组高度重视,党组书记、主席陈勇要求机关全体干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要求,把帮扶工作作为政协机关的头等大事,他多次深入村组农户,一线督战。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马晓旬20余次到村指导,走访慰问贫困群众,协调解决脱贫难题。机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驻村工作队,全力以赴投入到大涨河村脱贫攻坚决战中。34名机关党员干部在大涨河村“认穷亲、结穷友、帮穷户”,想方设法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唐培安常年奔波在市县镇之间,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级帮扶力量,深入群众抓落实,多次慷慨解囊,累计资助贫困户1万多元用于改造危房、发展产业、扶助子女上学;邝吉勇临近退休却主动要求驻村,利用农技专长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常年骑着摩托车走村入户的身影,成为温暖山乡的一道风景;陈睿从宁陕小川村转战汉阴大涨河,六年如一日,始终奋战在扶贫一线……

政协故事离不开委员身影,为助力大涨河村脱贫摘帽,市政协积极组织动员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参与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为群众多办、办好民生实事。

郑远元委员公司旗下的远元济困慈善基金会,三年来持续对大涨河村大学生进行教育资助,慷慨解囊61.5万元,累计资助在校大学生123人次;民建安康市委协调“壹基金”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送去温暖包;教文委组织专家到杜家垭小学开展国学讲座,为贫困山村的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三年来,市政协机关累计协调各类项目资金4882.3万元,其中机关直接拨付79.1万元,社会捐资捐助85.2万元。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办好为民实事,持之以恒的真情帮扶,大涨河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20年底,3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301人全部脱贫,大涨河村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子,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