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生活

院子

陈善贵

乳名

童年

我出生在这个院子,并在院子生活了20个年头,经历了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

乳名

1960年5月16日(农历四月十八),我作为父母的第四个男孩来到这个世上,完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生育计划,新生命到来寄托着父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熬过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的苦日子,度过了生产队集体食堂制的难忘岁月,期待过上能吃得饱、穿得暖、有尊严、一个平凡家庭的正常生活。

我出生的当天,恰逢生产队社员增加了商品粮供给标准,社员们在兴奋之余,就听到五保户周四爷的调侃:这娃一出生就增加粮食供给标准,是好福兆呀,我给这娃起个乳名就叫“加粮”,大家看好不好?周四爷夫妇二人是生产队年龄最长、最善言谈、最有人缘的“五保户”,对于他的话社员们一般不会提反对意见。于是,大家都随声附和赞美这个乳名吉祥向父母道喜,并借以寄托对吃饱饭的向往。从此,我就有了象征福气的乳名“加粮”,陈家院子因添人进口而彰显新的生机和活力。

真的不知周四爷寄语的“福气”是否灵验?也不知“加粮”这个乳名是否真的能给社员们带来好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个新生命的诞生一定会给父母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乡亲们的生活一天会比一天更美好。

童年

大抵所有人的童年都是无忧的,这不仅因为童年天真烂漫,还因为童年无邪无知。不管你生在那个年代的哪个时辰,也不管童年处境迥异,童年总是值得去回味的。

我在院子度过了无忧的童年生活,儿时的一些平常小事,都成为年老时的美好回忆。受当时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与同时代的适龄儿童一样没有上过幼儿园,到了八岁多才上小学。院子既是儿时的主要活动地、又是接受启蒙教育的发源地,走出院子就又是一片广阔天地,出院子找小朋友玩或者邀请小朋友来院子玩自然是儿时最大的乐趣,特别是喜欢玩“抓特务”、捉迷藏、模仿电影台词和情节的游戏,这是那个时代小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常常是兴奋至极且不到大人呼喊一般不会主动停止,不到肚饿时不回家,有时玩野了根本就忘了回家,有的时候在谁家玩就在谁家吃饭,通常是父母找上门才泱泱跟着回家。那时,父母劳作一天根本没有精力管教孩子,既不担心人贩子拐卖孩子,也不在意诸如衣服弄脏了头碰破了等小事,任由孩子的天性尽情释放。

在春暖花开之际,我与小伙伴聚在一起滚铁环、弹玻璃球、粘烟盒。在天长夜短的夏天,白天粘蜻蜓、打知了,晚上聚在一起数星星、讲故事,或在月光之夜干一些偷摘生产队黄瓜、西红柿吃的“丑事”。

下雨天,这是庄稼人休息的日子,我和发小们就在户外玩泥巴,首先将泥巴揉作一团,把中间掏空,再翻过来凹口朝下甩在地上,听谁的泥巴响声大,看谁的泥巴团炸的洞大。别看玩泥巴是简单的竞技,泥巴的颜色、软硬程度决定着响声的大小,在这方面郑家“个半牛”(郑实雄)和吴家“随心”(吴粑粑)”玩得比我要精得多。

秋天风大,放风筝是最为常见的运动,只有动手能力强,才能玩出个名堂,通常情况下我都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在风筝场地,为优胜者喝彩。

冬天到了,小孩子一般穿得较薄,喜欢通过玩打陀螺、打斗鸡竞技活动获取热量,如遇上下雪天就高兴异常,不是打雪仗、就是堆雪人。凡属于这个年龄段玩的活动,我都无一例外地积极参与,只是相对于同龄伙伴玩的时间少了一点、技术差了一些,不仅受院子相对封闭的约束,也因为父母管教比较严格,母亲教育我凡事不能无度,玩也要有节制,要求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小养成爱劳动、讲卫生、懂礼数、有爱心的行为习惯。至此,跟随发小张全保外出捡拾柴炭和破铜烂铁填补家用的朝朝暮暮,就成为童年的有趣往事。

启蒙教育

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没有进过幼儿园接受正规的启蒙教育,教育责任就落在父母肩上,庆幸的是父亲识文断字,母亲受过良好的家教,大哥和大姐早年参加工作,家庭教育环境较之于发小们要相对优越许多。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对家庭关系形成至关重要,甚至对子女的性格和“三观”养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母亲爱整洁,平时把自己拾掇得干净利落,发髻在任何时候都梳得光亮,日常穿的衣服朴素大方,虽质地普通,但总是浆洗干净,用棒槌拍打得板板正正。院子内外总是扫得干干净净,屋子内外虽陈设简陋,但摆放得整齐有序。父亲为人平时虽不善言语、不轻易批评人,但说起话来掷地有声,常教育我们做事要认真、对人要实心,兄弟姐妹之间遵从长幼之礼、相互关爱。尽管当时家里生活并不宽裕、历经坎坷,但在我的记忆中,很少见父母抱怨生活艰辛,也很少见哥姐抱怨生活不公,把平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从小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长大,父母的教诲、哥姐的榜样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父母没有因为我是幺儿而娇惯。母亲常说:三岁看老,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经常教导我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养成热爱劳动、懂规矩、有教养的好习惯。诸如:睡前洗脚、起床叠被子,饭前擦桌子、饭后收拾碗筷、清扫地面,东西摆放要有序、房屋清扫要经常,对人有礼貌、待客要热情,大人说话不能插言、说话不准带“把子”、讲粗话,吃饭不能大声说话,坐席长辈不动筷子晚辈不能夹菜,夹菜不许乱翻、喝汤不能出声,吃相不要流露出穷吃好喝的样子,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小事,却是启蒙教育不容忽视的。在我的记忆中,只要正确做事总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从小就在家人和亲朋的夸赞和鼓励声中成长,逐渐形成了热爱生活、不怕吃亏、独立自信、从善待人的秉性。

随着年龄增长,也懂得一些事理,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父母的劳作。当到了能够独立做事的阶段,就尽力做一些能减轻家里负担的小事。培新街是“武斗”后留下的一片废墟,我和发小张全保在这里捡拾柴火。水西门外是全城垃圾场,我和小伙伴爬上爬下捡拾燃烧未尽的石炭、牙膏皮和破铜烂铁。平时一有空就和小伙伴提着“笼子”四处寻找打猪草的地方,这些看似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为今天留下了可以回忆的素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