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社区

风雨人生情化爱 我陪婆婆到终老

——记镇坪县孝老爱亲典型龙昌梅


通讯员 江涛 王运健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下可能不会再有古人“百里负米”“卧冰求鲤”的感人事迹,但总有一些普通的人用自己的方式来传承着“孝道”。

镇坪县曾家镇五星村四组村民龙昌梅,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用心用情照料住在山上的婆婆,将“孝道”尽情诠释。

龙昌梅出生在镇坪县原洪石镇五星村,兄弟姐妹 5人,她排行老四。6岁那年母亲病故,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她只好辍学回家。13岁的时候两个姐姐先后出嫁,家里只剩下父亲、爷爷和弟弟,父亲劳作养家糊口,做饭、挑水、饲养牲畜等家务活,就落在了体弱年幼的龙昌梅肩上。

1992年,近20岁的龙昌梅与本村陈斌恋爱,并在一年后步入婚姻殿堂。

陈斌家兄弟姐妹6人,陈斌排行第三,两个姐姐已出嫁,父亲早在他们结婚前就去世了,弟弟妹妹要上学,整个家庭全靠陈斌母子俩。

龙昌梅与陈斌合计着,如果死守种点庄稼,养点生猪乌鸡的话,恐怕永远也无法摆脱贫穷的命运,必须走出大山,走出困境。1993年春节刚过,夫妇俩就远赴河北一铁矿务工,龙昌梅开绞车,陈斌当炮工,一年下来收入1万多元,经过几年打拼有了一定的积蓄。

然而,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婆婆王江翠一人守在山上的老庄基地,加上父亲的离世,给婆婆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身体日渐消瘦,精神出现异常。

看到婆婆的样子,龙昌梅便想到自己年幼失去的母亲。为了改变居住环境,龙昌梅和丈夫就在本组的车路边购买了两间76平方米的土木结构房子,打算把婆婆接到一起居住。可是婆婆怎么都舍不得离开老屋,死活不去,万般无奈下,龙昌梅委托与婆婆关系要好的亲朋好友给婆婆做工作,但婆婆坚持住在山上。

于是,龙昌梅一边照顾住在山上的婆婆,一边照看孩子们上学。她隔三岔五地上山看望婆婆,给婆婆送油盐米面等生活必需品,确保婆婆生活起居。

通过艰苦努力,多年的拼搏,小孩也逐渐长大。龙昌梅夫妇于2014年新建了一栋三间两层宽敞舒适的楼房,龙昌梅想到婆婆苦了一辈子,应该享几天福,于是采取人上托人,宝上托宝的办法,想把婆婆接来一起生活,可是婆婆仍然坚持不下山,无奈之下只好顺从老人意愿。

由于建房欠了一部分外债,为了按期偿还。龙昌梅在安康找了一份工作,陈斌继续下矿打工。照顾婆婆的事成了龙昌梅最大的一块心病……龙昌梅就安排自己上学的女儿和二姐抽空照料,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回家看看。

2017年8月,雨水特别多,龙昌梅担心住在山上老屋的婆婆,再次托亲朋好友接老人,但还是未能如愿。最后采取撒谎的方式,骗婆婆说她在河北上门的儿子陈相领着孙子要回来了,这才打动了老人的心。当婆婆从山上下来没看到儿子和孙子的时候,老人拧身就要回去,龙昌梅只好想办法安抚。

在婆婆下山来的几天里,龙昌梅夫妇抓紧把山上的危房拆除,留下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子便于以后发展产业用。

婆婆趁龙昌梅不注意偷偷返回山上,从此再也接不下山了,就是“拼命”,婆婆也不走。

为了顺从婆婆的心愿,龙昌梅夫妇给婆婆修建了两间砖混结构的房屋。可婆婆已经76岁了,自理能力更加减弱,龙昌梅为了照顾好婆婆,辞去了工作。

古言道,“麻绳子穿草鞋一代传一代”“屋檐水点点滴,点点滴在原窝里”。当有人问王江翠:“您儿媳对您好不好时?”她回答:“她好我不好。”

婆婆属一级精神残疾,若病情发作,就会神志不清。龙昌梅经常为婆婆梳头、洗澡、洗衣服,收拾得干干净净。每隔一到三天便上山送去生活必需品,保障老人生活舒适。

“我的婆婆辛苦了一辈子,我要用实际行动照顾好婆婆,为她安度好晚年”。龙昌梅总是那么乐观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