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社区

马孟梅:沉心静气为书画延续生命


实习记者 滕静

2018年4月,一幅清末年代破损的古字画,展开在马孟梅眼前。字画距今100多年,画的是当年安康平利县全貌。长2米,宽0.5米,由于年代久,又没有得到很好保存,这幅古画上半部分不同程度都有破损,而且字画污渍很严重。

安康城区鼓楼街11号,文安楼书画装裱店,马孟梅和丈夫用传统装裱手艺服务着安康书画界人士。

因从小生活在安康颇具文化气息的文安楼,父亲又是安康书画界名人,马孟梅会写字的时候就和父亲学习写字作画,后又学着装裱字画,成为了拥有一身手艺的儒雅女子。找到马孟梅修复古画的顾客也是看中了她这一点。

修复一幅有收藏价值的古画对装裱匠要求很高,也极具挑战。“上了年代的古字画都比较脆弱,有些是旧寺庙里的,有些是古墓里抢救出来的,破损程度相当大。”要把各个年代的字画修复好,必须对中国传统绘画有所研究。

马孟梅按照原来的画风色彩,进行模仿画出残缺的部分。先对字画一点点清洗,然后吸干水分待画完全晾干,然后调配颜色描画,“要让修补后的部分和原画一致,调配颜色是关键。像这样极珍贵的古字画,一旦一个细节不到位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坏。”

因为从小和父亲学国画,对颜色能很好的把握,也因为马孟梅在安康丝织印染厂从事丝绸绘画,所以,不管字画中出现多么难以辨认的颜色,马孟梅都能调出来。

为了达到修补处和古画吻合,她会对着古画端详半日,慢慢体会当年作者本人的心境状态,以达到画风一致。然后一笔一笔慢慢修复,整整两个月,这幅古画才修复完毕。

在装裱店墙角一个大水盆里,装着传统装裱工艺必须要用的粘合剂——糨糊,它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马孟梅很重视糨糊的制作过程。父亲研究制作的糨糊配方马孟梅一直沿用至今,其中添加有七八味中草药,具有防虫作用。“糨糊也不能现做现用,现在用的都是半年前制作的。”马孟梅的丈夫介绍。“很多人图方便,使用有化学添加剂所制的胶,那对宣纸损害很大,对收藏也有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机械装裱往往降低了作品收藏价值甚至损毁作品的原因。

店子中间巨大的工作台上,马孟梅将作品反着平铺在上面,右手拿起一把棕刷,在作品的背面来回刷上水,让整张宣纸膨胀,然后将作品从工作台上托起,再缓缓地转身,贴到竖在门口的木板上,让作品自然收缩,整个操作过程,力道拿捏得精准,巧妙。

装裱字画的完整工序至少有20多道,复杂的则要上百道,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工序不到位,都会影响整个字画的平整度和寿命。别小看贴在板子上的字画收缩这一环节,它对气候湿度要求特别严格,不能被太阳晒,不能让大风刮,必须放在阴凉通风处风干。

夏天高温时店里不能使用空调,因为那样会影响室内湿度。室内的湿度倒是保证了,但是人就容易出汗,汗渍滴在作品上会影响作品的质量。所以在夏季马孟梅和丈夫会减少装裱工作。

把收缩好的作品取下刷上糨糊和覆背宣纸完全粘合,再将其整体贴在木板上,一般情况下,作品覆背后上墙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星期,但最好要经过阴天和晴天,让它充分地热胀冷缩,这样后期才不易变形。

有时贴在板子上收缩好的作品,在取下前偏偏天气变了下起了雨,这时也不能取了。纸张在下雨后迅速吸潮,表件就松了,如果这时取下的宣纸作品,装裱后容易出现折皱。

所以装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细心又要有耐心,完全裱好一幅画至少要十天半个月,有的作品上墙时间甚至要三个月甚至半年。

随着科技的进步,装裱行业用上了装裱机,对于一般书画的装裱,确实又快又省时,但是有不少人对名家字画还是选择传统手工工艺。

手工装裱跟机器装裱完全不一样,机裱虽然快捷但使用化学原料瞬间高温定型,不同程序破坏了书画的品质。而手工装裱的纯天然无污染性更好地体现书画的品质,所以不管手工装裱前景如何,马孟梅坚信手工装裱永远不会被机器装裱所替代,这也是她坚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