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八一情深


  黄石滩水库俯瞰


■ 李永明

20年前,我曾在八一水库工作多年,参加过八一水库挖潜扩灌工程建设,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融有深情,后来,离开这个让我十分眷顾的地方,但过去的人和事依然留在心底。

八一水库是安康最大的一座人工修建的灌溉水库,也是人海会战的产物,从1958年开始修建,动用了十多万民工和三万余名退伍军人,声势浩大,气势磅礴。那时候,经济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决策者们找准制约农业生产落后的瓶颈,立足实际,科学决策,八一水库建设便应运而生了。

宏伟蓝图设计先行,水利设计者们冒酷暑斗严寒,艰难行走在羊肠小道上,每天汗水淋漓,疲惫不堪,那个叫茨沟的地方,山路弯弯,行走艰难,水利设计人员冒着被毒蛇咬、摔下山崖的危险,摸爬滚打,翻山架岭进行设计,遇到悬崖峭壁时,从山顶上的大树栓一条绳子,把人捆在上面,进行空中设计,有时踩在松土和碎石上面,人在半山腰旋转着,下面的人提心吊胆紧绷着弦,白天设计人员全身散了架般的难受,晚上还加班加点进行设计修改,常常把双眼熬得通红,来的早走的晚,女设计人员时间长了大把大把的掉头发,但从不下“火线”。付出了很多劳动汗水和智慧,每个人心中为了早日建成水库,不休假不团聚,在设计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水库设计终于完成了,经过省市区权威部门的多次评审、论证、修改,设计方案才得以批准实施。开工的那一年,正是正月走亲访友的时候,山谷里就响起隆隆的炮声,那不是告别节日的最后,而是八一水库正式动工的炸药崩山的声音,那震耳欲聋的炸响此起彼伏,它是向大自然的宣战,它也包含着几代人的梦想。

那时候没有挖掘机那样的先进机械,甚至连拖拉机都十分稀罕,水利工程建设依靠人力和畜力原始的建设工具来进行,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下,冬天十分寒冷,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天寒地冻,乡亲们的物质生活不富裕,许多社员都吃不饱肚子,有的人还饿着肚子出工,男女老少几千人一起上阵,就像一个战场似的,几十面红旗迎风招展,青年突击队、铁姑娘排、退伍军人冲锋队、父子“工棚”、爆破手、石匠排、夫妻齐上阵,高音喇叭里播放着嘹亮的革命歌曲,声音高亢,催人奋进,乡亲们有的在刨土,有的在铲土,有的在打夯,往坝上运土的有人力车、畜力车,还有肩挑背扛,建设工地人山人海,但各有分工,忙而不乱,秩序井然,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工地上挥镐刨土的、推车的、打夯的许多男社员在冬天的时候脱掉上衣,光起脊梁来,在寒冷的季节里,挥镐大干,大冬天脸面和上身流淌着汗水,那场面真是令人震撼。当年修建八一水库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在修建八一水库的日子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有一名叫王开柱的老人已经60余岁,他是一名爆破手,每天要在悬崖峭壁上装炮50余处,冒着生命危险,每天装炮放炮,保障了建设工地急需的石料,据统计,他一年光装炮用过的炸药就十余吨,用过的雷管不计其数,为了修建八一水库,老人的右胳膊被炸断,但他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要照顾,他的事迹感染着建设工地的每个人。还有三名叫不起名字的退伍军人,在修建八一水库工地中壮烈牺牲。

一些当地文学艺术工作者也在八一水库修建中建功立业,他们每天在建设工地穿梭奔忙,在火热的建设工地捕捉创作的灵感,把每天建设工地发生的感人事迹,用简报快板的形势进行战地宣传,鼓舞参建人员的斗志,那首饮誉中国歌坛几十年的《我来了》的歌词“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帝,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就出自于八一水库建设工地,曾被列入中小学生课本,成为教育后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八一水库竣工运行之时,陕西日报曾以“高峡出平湖”为题对这座全市最大的水利工程,进行了全方面多角度的报道,向省内外展示了安康水利的不朽丰碑。

时光飞逝,转眼间,60多个年头过去了,当年参与修建水库的社员有的早就不在人世了,健在的人已大多到了垂暮之年,今年冬季,我有幸和省市作家协会会员来到水库大坝上观光采风,看着水库庞大的坝面,雄伟壮观,半山腰上醒目的黄石滩水库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水面碧波荡漾,不禁感慨万千。水库两边草木茂盛,野花摇曳,它是一项值得自豪的巨大工程,永远载入安康水利的史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