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生活

民间“大舞台”




张天兵

月河岸边,凉风习习。近段时间,每天下午5点半,在恒口示范区三村段的月河边上,都会响起铿锵的锣鼓声,随一曲安康花鼓调的开唱,一男一女在沙滩地上欢快地跳起了小场子,大家知道这是大同街民间花鼓自乐团又前来这里表演了。

在大同街上,周围上了一点年纪的人都对这支长年活跃在基层的文艺团队赞赏有佳,采莲船、小场子、汉调二黄戏、广场舞样样都表演。熟知内情的人说,花鼓自乐团的诞生与团长刘友连几十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是分不开的。

43年前,24岁的刘友连因热爱文艺,被所在的东红村选拔参加春节社火表演,师从本村民间艺人汪定宇学习“玩采莲船”,开始接触学唱花鼓戏,并很快喜欢上了这一具有安康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表演和方言土语歌曲,从此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每年春节,刘友连都是东红村春节社火采莲船这一项目的台柱子,她既作挎道具的采船女,也可换成围在采莲船左右的摇婆子,其舞步轻盈、表情夸张,常与太公在演唱中插科打诨,令观众忍俊不禁。

也正是热爱采莲船表演缘故,刘友连逐渐结识了很多爱好传统花鼓戏、戏曲表演的朋友,也开始接触到学习汉调二黄、小场子等地方戏,随后在舞台表演的机会是越来越多。

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刘友连的丈夫白安友也逐渐变成了一名热爱花鼓戏和戏曲表演的“发烧友”,夫妻二人常在家中交流切磋,有时还会即兴演唱上一段。

2010年,刘友连夫妇代表大同文化站,共同参加了由安康文化部门举办的文艺汇演,在登台表演的《巴山汉水齐欢唱》一节目中,穿插汉调二黄戏《穆桂英挂帅》,她饰演的佘太君的形象,白安友出演《教书匠》道情戏,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演出回来后,刘友连夫妇又先后受邀在大同巡回义演,一时间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大同街民间花鼓自乐团于2013年发起创建。刘友莲说,当时我们夫妇皆年过六旬,看到农村许多中老年人生活十分单调,热爱传统艺术的年轻人又面临断层,便萌生了办个自乐团的想法,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发现人才,培养新人,目的就是能把安康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刘友连的想法很快得到王家景、高中焕、曹金珍、王天强、陈财富、陈玉莲等16位“志同道合”朋友的赞同和加盟,大家商议后一致推举刘友莲任自乐团的团长,活动地点就定在了刘友连的家中。

自乐团的班子搭起后,刘友连自掏腰包购买了锣鼓家什,扎起采莲船、花轿,还陆续添置了2万多元戏服及道具,把自家住的二楼几十个平方米房屋腾了出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采船和小场子舞蹈的排练表演。每到夏秋季节,花鼓自乐团成员干脆移师月河岸边开唱表演,每天都会吸引千余名在河边纳凉的群众前来观看,不少爱好花鼓戏的中老年朋友干脆参与其中,跳上一段小场子,或唱上一段花鼓戏来“过把瘾”,整个演出直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

近年来,随着大同民间花鼓自乐团声名在当地传开,刘友连也在安康、恒口、五里结识不少民间文艺团队的“圈内”人,平时有演出活动大家相互通气,缺人手相互调配,大同民间花鼓自乐团由此也开始跳出了单一的自娱自乐小圈子,开始活跃于社区和农村的舞台上。迄今为止,大同民间花鼓自乐团成员参与义演、商演活动70多场,先后成功出演了《三娘教子》《封王》《钓金龟》《拾玉镯》等汉调二黄戏、陕南道情等一批节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围绕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扫黑除恶等内容,以花鼓调这种通俗易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编词演唱,起到表演一场,宣传教育一片的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