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科技

用科技铺就大山深处的致富路

——记“三区”科技人才何景峰

2016年秋,汉阴县一家企业在漩涡镇堰坪村栽植了200多亩青脆李,这是何景峰对口帮扶的第一个单位。在通往漩涡镇的这条山路上,他每年来回10余趟,每次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风尘仆仆地奔向田间地头。

今年56岁的何景峰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安康市科技局选派至汉阴县的“三区”科技人才。2016年至今,他先后为汉阴县漩涡镇、涧池镇的多个受援对象及周边青脆李种植户开展科技服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扎根基层。结合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的生产、科技需求,发挥个人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为汉阴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受援单位与种植户的广泛赞誉。2019年,他被市科技局授予“三区”科技人才工作先进个人。

漩涡镇位于凤凰山南麓,是汉阴县开展青脆李种植的发起地。针对青脆李园杂草滋生严重,苗木长势弱,病虫害防治用工成本高的现状,何景峰提出了果园实施省力化栽培的建议,指导受援单位采用背负式机械除草,机动车喷药。在他的建议下,围绕山地修筑了蓄水池,实施了水肥一体化管理,低洼地开展了排水作业。通过实地指导,企业掌握了苗木冬季拉枝修剪、树形培养,春季抹芽摘心、培养侧枝等技术要领。

随着汉阴县青脆李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栽培管理技术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为满足周边青脆李种植户对管理技术的需要,何景峰通过手机微信建立了“汉阴青脆李群”,在线指导种植户青脆李栽培。在漩涡镇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堰坪村和茨沟村,围绕青脆李建园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专题培训,培训种植户达60多户,免费印发了他自己编著的《青脆李高效栽培技术》培训教材。

2019年,因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何景峰被调整选派到汉阴县涧池镇鑫瑞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该镇正处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计划重点发展青脆李,需要以马鞍桥村的鑫瑞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沿洞河库区发展经济林果。何景峰服从工作调整安排,主动与该合作社签订了服务协议。通过实地考察、集中讨论。没几天,他便拿出了《汉阴县涧池镇马鞍桥村丘陵山地果园建设规划》初稿。同时,他对洞河库区土壤进行了采样,并带回学校,对土壤中速效氮磷钾、有机质、pH值和硒含量进行了全面分析,为合作社在果树品种选择和建园施肥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2020年初,学校放寒假,他第一时间赶赴马鞍桥村,此时合作社已开始机械整地,他往返于山梁和山坡之间,对园区道路建设、排水沟修建和春季青脆李苗木栽植等技术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和建议。

工作有担当,办事讲效率,注重做调研,是何景峰的工作特点。作为大学教授,他工作任务重,每次来汉阴,时间就显得格外宝贵,所以工作安排得很紧凑。2018年5月4日,他与受援单位负责人小吴原计划参加堰坪村青脆李栽培技术培训会,沿途经过位于堰坪村的青脆李园时,他要求上山进园看看。可当时天下着蒙蒙细雨,山路湿滑,小吴叫他别上山了,可他却说来一次不容易,若是等开完培训会再去,也许雨就更大了,更不好上山了。最后,他还是打着雨伞,踩着泥泞的山路,爬上了果园,裤子都被草丛的雨水打湿了。在果园,他发现青脆李主枝萌生枝条多,枝条黄化和虫害问题,及时为种植户提供了解决方案。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何景峰利用教职工居家隔离期间的空闲时间,结合近三年来指导汉阴青脆李产业的实践经验,编制了3.4万字的《青脆李高效栽培技术(第2版)》培训教材,制作了《青脆李建园技术》和《青脆李高效栽培技术》2个多媒体宣教片。疫情期间,无法集中培训,他就通过手机APP、电话、微信在线指导果农学习。尽管换了新的帮扶对象,原来的受援对象时常让他挂念,他多次利用电话和微信联系,及时帮助种植户解决生产问题,并将新著培训教材发到微信群,供种植户参考使用。在疫情有所缓解的情况下,他又及时赶赴涧池、漩涡镇,指导当地种植户开展春季青脆李园病虫害防治、抹芽和除草等技术工作,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汉阴青脆李产业正悄然发展壮大。

(市科技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