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末

关于故事---情节和细节




□ 李春平

故事、情节和细节,对小说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三个方面是联系统一的,所以我把它们合起来讲。

我给大家先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左传》。说的是鲁成公十年,即公元前581年夏天。有天晚上,晋国的国王晋景公梦见一个厉鬼。在梦中,这个厉鬼捶胸顿足地对晋景公说:“你杀了我的孙子,没有仁义,我已经请求上帝惩罚你了!”晋景公连忙躲进了小屋子里。厉鬼又打破小门,追赶进去,晋景公就吓醒了。第二天,晋景公就赶快召来了桑田的一位巫师。他对巫师说,“你看我这是怎么回事啊?”巫师一看他那个样子,不敢直说。晋景公说,你别吞吞吐吐的,照实说呀!巫师就说了,他说:“皇上,你恐怕吃不到新麦子了呀!”晋景公一气之下,就让巫师滚蛋了!他想啊,怎么能说我要死了呢?我身体不是好好的吗?他居然敢说我吃不上新粮食了?真是混账东西!

不久,这个晋景公确实患上重病了。可能是考虑到本国无名医,于是向秦国求援。秦桓公派出宫廷御医中最好的医生——缓医生去给晋景公治病。秦国的缓医生还没到达晋国,这个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二竖子”。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子,这两个小孩就秘密地商量起来,晋景公请来的缓医生很厉害呀,切不可掉以轻心,怎么办呢?我们得想办法逃跑呀!另一个马上出了高招,说:你怕什么呀,有个好地方我们可以去呀。我们俩就躲藏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安全极了!看他缓医生把我有什么办法!两个小家伙说的是什么地方呢?指的就是心脏与膈膜之间的特殊部位,当然很隐秘了。结果秦国的缓医生来了一看,果然就对晋景公说呀,你这个病恐怕真是难治呀,火灸攻不到,扎针达不到,药力浸不到,我也只能尽力而为了!晋景公一回想他自己做的梦呀,觉得缓医生真是好医生,他说得真准呀。于是好好款待。

秦桓公派来的缓医生开了药就走了。晋景公精神还好了许多。这时候已经是六月了,是夏天了。夏天麦子出来了嘛。晋景公忽然想桑田那个巫师说的话,他不是说我吃不到新麦子吗?他不是在咒我早死吗?我就是要吃到新麦子给他瞧瞧。麦子加工的食品做好了,晋景公就把给他算命的那个巫师叫来了。晋景公说,你不是说我吃不到新麦子吗?我现在就要吃到了。不过,你算命算得不准,你得先死。说完就叫人把巫师推出去杀了。

杀了巫师,晋景公就该吃新麦子了。可是,就在晋景公端碗的时候,他突然肚子发胀,对手下的人说,我先到洗手间去一下。谁知这一去半天不出来,把外面的人急得要死。可一等再等都不见晋景公的影子,于是大家就分头找啊。外面找不到,里面也找不到,头儿在哪儿去了呢?找啊找啊,就在厕所里找到了晋景公。原来他掉进厕所,淹死了!

得知晋景公淹死了,有个宦官就自作聪明地说啊,难怪啊,我昨天做了个怪梦呢,梦见我背着晋景公登上西天了啊,怎么真的就死了呢?于是就马上有人说:既然如此,你就把头儿从厕所里背出来吧。这个宦官就深入厕所,把晋景公的尸体背出来了。也是他活该倒霉,把晋景公的尸体背出来后,又有了这样的安排,上面说,既然是你梦见你背着晋公上了西天,那你干脆跟随他上西天吧,于是,就让他为晋景公殉葬了。

我之所以讲《左传》里的这个故事,我是把它当成纪实小说来读的。为什么?因为它具备小说的基本要件,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细节、叙述、描写等等。也就是说,《左传》的作者把晋景公的死写成了一个故事。一个很离奇的,极端巧合的,有些占梦色彩的故事。关于这篇文章,我翻阅过一些选本和注本,没有一个专家提到它,更没有哪个专家说把《左传》的文章当成写实小说来看。也就是说,这是一篇被忽略、被遗忘的好文章。

那么,它好在哪里?

一是有完整的故事。从晋景公做梦开始,到他死亡结束,中间经历了厉鬼找他——巫师算命——向秦国救援——梦见竖子——缓医生来看病——召见并处杀巫师——准备吃麦食——掉进厕所——宦官背出尸体等一连串的情节过渡,而且这一切都是围绕晋景公这个人物展开的,笔墨没有分散。总共五个人物,都写出来了。

二是有生动的情节。比如说作者写晋景公之梦:厉鬼“被发及地,搏膺而踊。”长头发披落在地上,捶打着自己的胸脯,踢动着双脚。你可以想像那是多么可怕的样子。接着便写厉鬼“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你看这个厉鬼多厉害,他先破坏了大门和寝室的门,晋景公害怕极了,慌忙跑到另外一个房间里,结果厉鬼穷追不舍,又来了个破门而入。这下子才把晋景公惊醒了,可以想见,他醒来时必是一身大汗。

三是有生动的细节。最生动的细节还是在对厉鬼的描写上,写他“被发及地,搏膺而踊。”单凭“被发及地,搏膺而踊”八个字,就可以感觉到他凶神恶煞的样子,恐怖形象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四是有精彩的对话。精彩的对话在什么地方?就是晋景公的第二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子。原文对话是这样的: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一个说,情况不妙了,秦国的那个缓医生可是个良医呀,他来了不是要整死我们吗?我们逃跑吧?另一个说,逃跑什么呀,躲藏起来呀,我们就躲藏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这地方多安全,他缓医生医术再高明,也把我们没奈何呀!就这两句对话,把两个小孩的紧张状态和狡猾心理一下子刻画出来了!

作者的写作是极为简练有力的,简直到了惜墨如金的程度。我认真地数了一遍,这篇文章全文只有196个字。特别是写晋景公死前的那一段,他把桑田的巫师叫来了,让他看看眼前麦子做成的食品,你不是说我吃不到新麦子吗?你现在就好好看看,我马上就要吃了。不过,我在吃之前,得让你先死。然后就把巫师拉出去斩首了。接下来呢,晋景公就准备吃东西了。谁知就在这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突然感到肚子发胀,想解手,要上厕所,就这样一去不回,掉进去淹死了。这么长的情节,作者居然只用了八个字:“将食,涨,如厕,陷而卒。”你听听,多么精彩!

围绕小说创作的这几个因素,我们现在要倒回来讲了。返回来讲情节、细节和故事。

关于情节的概念,高尔基是这样说的:“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关联,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这就是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历史,是人物在人与人的发展关系中的必然结果。情节与情节之间有逻辑关系,可以互为因果条件。

以上面的文章所述,晋景公梦见厉鬼是一个情节,接下来的请巫师算命是一个情节,这两个情节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这些关系就决定了后面情节的存在理由,最后的巫师被杀也是因为算命的问题。

现在我们说细节。什么是细节呢?细节与情节的关系是什么呢?我认为,细节就是存在于情节中的一些微小的环节,这些微小的环节是通过人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的。细节往往表现的是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它与情节之间,有时构成一种逻辑关系,有时不构成逻辑关系。在一部作品中,细节与细节之间,很大程度上是不存在逻辑关系的。有时,细节可以是情节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时,细节可以不依靠情节而独立存在。比如刚才所讲的左传里的文章,写厉鬼的“搏膺而踊”,捶胸顿足,这是一个细节,它与情节之间不构成必然的关联。但是对反映厉鬼的愤怒的情绪,却是极有好处的。看上去就是很有关系的。但是,厉鬼在晋景公面前说话的情节,却是特指的。这个情节不可移动。细节这个问题下面继续讲。

那么什么是故事呢?《辞海》解释是:叙事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故事与重在叙述事件因果关系的情节有所不同,但多是情节的基础。这个说法我是比较相信的,就是说,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就叫故事。这个叙述过程,就叫讲故事。请大家注意了,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文学体裁也叫故事,比如上海文艺出版社办了一个刊物叫《故事会》,它里面全部发表的故事。是一种通俗的群众性的文艺形式,跟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小说里的“故事”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辞海》的定义跟英国作家爱·摩·福斯特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的说法是惊人的相似。这是本很小的册子,我是在1994年买的,福斯特是这样说的:

(故事)它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

根据福斯特的理论,对情节和细节作了这样的区分:“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是情节。为什么说是情节?因为王后的死是因为国王死了伤心所致,这就形成了因果关系。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就是故事。这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王后为什么死了,可以是老死的,可以是病死的,也可是车祸。她的死不是因为国王的死直接导致的。“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死的时候手中紧握着国王送给她的订婚戒指”则是细节。那么,我们说“死的时候她已瘦骨嶙峋”也是细节,“死之前她一直低声呼唤着国王的昵称”则是情节。这就是说,细节是蕴含在情节里的,但不一定就要强调因果关系。握着戒指也好,瘦骨嶙峋也好,与死的本身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既不是死的原因,也不是死的结果,只是死时的状态。这样就可以看出,细节蕴含在情节之内,但也可以游离于情节之外。

我个人的理解是,细节在一篇小说中,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是否存在,都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一般而论,一个故事里可能包含若干情节,一个情节里可以包含若干细节。情节使小说和故事丰满,细节使情节和人物丰满。小说中的人物要立得住,站得稳,细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在,我们就今天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理解情节与细节的关系。举个例子:我今天七点钟举行文学讲座,进来的时候,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在我正在讲课的时候,突然冲进来两个警察,把我带走了。这段文字是情节,情节就是说事儿的,就是叙述事件。

但是我们加一句,把情节细化一下:突然冲进来两个警察来抓我,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抓我,非常茫然,于是死死地盯着警察,企图问个究竟。在警察带我走时,我打量着讲台四周,迟迟不肯离开。这个“我打量着讲台四周,迟迟不肯离开”就是细节了。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