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末

笔墨从心 苍润难得

——读李林郁的山水画新作

袁学军

李林郁的山水画初学“四王”、入其精蕴,筑牢笔墨之基后,进而广学各家先贤、上可追至宋元明清诸家,下可迄近现代各派名流,最近尤以黄宾虹先生的艺术思想与画迹钻研最深,受其滋养,绘画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由过去注重于“形与结构”的表现,转为脱离“形的束缚”,强调笔墨本体和画面意境的营造。与此同时受到黄宾虹先生“以书入画”观念的影响,林郁致力于将书法运笔融入到绘画当中,可以看出其山水画深得石门领、张迁碑等隶书与石鼓文等篆书的笔意,使其在运笔力度上更加刚柔相宜、圆浑遒劲、画面较之前更富张力,笔墨亦愈发率性自由,阳刚浑融。

林郁是陕南人,集北方的豪爽与南方的精敏于一身,南北兼有的气质作用于她的山水画创作及审美理想的追求,使得她在画面意境上追求气象的博大,而不失笔墨的精妙,构图上铺陈层峦叠嶂的丘壑,又不忘穿插生动怡情的点景,将北方山水的雄浑之气与南方小桥流水人家的灵秀之气巧妙地融为一体,格局张合有力,过度却精细微妙,笔墨苍厚中正、却又灵动流畅。或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山水画意境的探究和追求,在对历代山水画各家流派的反复梳理和研习之后,林郁被黄宾虹先生这种极富个性的笔墨程式——“勾勒加点染”所吸引,认为这种注重笔墨,“解构”式的方法或许才更有利于其艺术审美理想的表达和画面意境的营造,由此便再次深入到对黄宾虹山水的全面学习当中。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林郁并没有像其他有些画家那样过于极端,她首先选择“进入”的是黄宾虹中年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而非直接踏入晚年时期的黄宾虹,因为她深谙对于她这样年轻的画家,无论是笔墨实践还是学识修养上都尚处于准备不足的阶段,就完全抛弃掉传统的造型观念是万万不行的,唯有将黄氏山水这种高级的看似“散乱”解构式的笔墨与传统山水笔墨程式相结合,绘画道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所以她的学习是中庸的,体现在画面中就是:无论是笔墨还是景致,要比传统山水松脱一点,随机生发一些,笔墨趣味多一点;但是较晚期的黄宾虹又严谨一点,刻意经营一些,力图做到两者的平衡与融合。加之创作中又着意添加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所见之景,画面就更加生动,更富生活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发现学习黄宾虹的人往往容易陷入零碎、散乱,画面缺乏整体感。好在林郁对于这一点早有体悟,所以特地多次前来向我讨教,经过与我一番探讨后又回到画室,反复琢磨,练习对画面整体感的把握。现如今我们再看她的山水画作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水口的处理,山石的咬合,道路和云气的穿插,亭舍与树木的呼应,山势的来龙去脉等方面都能看得出来她的用心经营,在画面整体感的把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画面最终做到了浑然一体,意境深远。

除此之外,林郁也非常注重对大自然的“观”与“游”,她深知作画除了临摹古人前辈,更要以“真山真水”为师,只有胸中有丘壑,运笔才能更加娴熟流畅,画面意境的营造上才会更加自如。为此她多次与师友结伴追寻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等前辈的足迹,游历各地名山大川,饱游饫看,将自然界的山水隐隐于胸中,不断为其山水画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桂粤山水的灵秀之美,让她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处理画面的远近虚实,巴蜀山水的奇、险、幽、秀,让她切身体悟到黄氏山水的“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皖南、井冈山之游让她感悟到了陆氏山水对“墨块”、“留白”手法的灵活创用,这些所感所悟无不启发和滋养着她自身的山水画创作,亦为其今后山水画风貌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营养。

李林郁是在当下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画家,面对极具诱惑的社会现实和纷繁多元的艺术潮流,她选择又一次深入地学习黄宾虹,推崇其“笔墨内美”“中国画舍笔墨而无其它”,包括龙瑞先生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等艺术思想,立足于传统,强调笔墨内美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坚持和信守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理想,做到这点实属难能可贵,希望她能继续保持。我相信学习黄宾虹也只是林郁为今后通向更高水平,更加自由的山水画创作的一条途径,只要她始终以严肃的学术态度对待传统,脚踏实地沉潜探索,今后必会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不断的进步和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