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末

师古图今 心纳万境

——记安康籍艺术新锐李林郁


  (青年书画家李林郁,本版配图皆为其作品。)



  泉飞溪谷里 136×68cm



  夏日幽庄图 136×68cm



  时和岁丰 46×52.5cm



  魏碑笔意对联 136×52cm



  委怀在琴书



  旷朗无尘


记者 翟本荣

在新加坡2019年秋季艺术品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上,安康籍青年艺术家李林郁的作品成为热门,《春晚绿野秀》镜心、《太行深处有人家》镜心相继以高价拍出。1988年出生于安康市汉滨区的李林郁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专职从事美术创作,其作品受到艺术界的青睐,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2010年本科毕业的李林郁果断放弃保研资格,从心理学跨专业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师从袁学军先生。毕业后进入国家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美术部虔心创作,并未像其他同学一样忙于各种画展,或早早跻身于市场运作,而是潜下心来,回归传统,在绘画中坚守自己。她常说:“画画的人,就得老老实实地做学问。”

与艺术结缘

李林郁从小就受“书法迷”父亲的影响,早早地就喜欢上了艺术,七岁时经人介绍跟随当时的安康书协主席马福全先生学习绘画和书法。李林郁特别感激马福全先生,他的因材施教让艺术的魅力在李林郁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她说:“那时我们经常到老师家里画画,老师家里的书籍也让我们随便翻看,感觉什么好玩,老师就教我们什么,就这样一点点激发了我对艺术的热爱。有一个夏天,小花园门口的牵牛花开放了,我和几个同学翘课去看,马老师发现后,不仅没有批评我们,还鼓励我们要多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绘画梦一直在李林郁的脑海里回旋着,紧张忙碌的高中学业反而让她更加热爱艺术。“那段时间学习特别紧张,基本上天天都和文化课打交道,压力很大。”她说,“每到周末,父亲总会带着我去西安买些拓片,参观博物馆、碑林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刺激着、影响着我,同时也让我忘记了学习的烦恼和压力。父亲一直很支持我的想法,也有意把我往书画这方面引导。”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的想法在李林郁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但周围人都觉得李林郁这么好的成绩学美术有点可惜,在众人的劝导下,李林郁报考扬州大学心理学专业,和她的艺术梦失之交臂了。

但好在扬州大学是所综合性大学,而且大学的时间较为自由,追梦艺术的想法又破土而出。她千方百计打听到了艺术学院的相关课程以及授课时间地点,只要有时间她都会独自一人骑车去艺术学院旁听,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艺术学院的“插班生”。学校征集书法作品参加江苏省的大学生艺术展览,她立刻挥毫泼墨,精心创作,经过反复的修改对比,最终选出了一幅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后来作品得到了美术学院书法教师徐正标和国画教师刘国璋的充分肯定,并在二位老师的大力推荐下,代表扬州大学参展并成功斩获艺术展演节的一等奖和二等奖。也正是这次机遇让李林郁结识徐正标,后来又拜他为师。

“对有梦想的人来说,时间也许真是无限的。”四年的大学时光转眼即逝,别人四年收获了一个学科专业,她用辛酸和苦楚换来了两份优秀答卷。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她也获得了保送本校研究生的资格。继续读心理学研究生还是考艺术研究院,她的内心挣扎得厉害,最终她选择遵循心底深处的声音,在艺海中披荆斩棘。2009年9月,征得老师同意后,李林郁只身前往北京求学。为了学习方便,就在艺术研究院附近租住了一间小屋,房间里仅能搁得下一张床,“两点一线”成了她的生活轨迹,“白加黑”成了生活常态,白天在学校蹭课学习,晚上就在寝室里面看书创作。“那段时间自己压力特别大,但好在有父母的支持、亲朋好友的鼓励,自己只争朝夕硬生生地坚持了下来。”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个多月的辛勤付出,在2010年的夏季,李林郁收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录取通知书。

以传统为师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系统的专业学习让李林郁对绘画与书法、读书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李林郁认为,书法、读书与画画是相辅相成、相互滋养的关系,三分画画,三分书法,四分读书,读书是绘画的不竭动力源泉,而书法与临摹是画好画的重要手段。

唐代张彦远就曾提出“书画同源”,赵孟頫也提出“以书入画”,阐释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苏轼对王维作品中的题字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法对绘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笔成型就体现着书法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画中题字则显示出绘画作品的巧妙。“所以我诗书画印基本上样样都学,以前如此,以后更是如此。”李林郁说,“任何事物仅有简单的临摹与模仿是走不长远的,它需要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精神,这样才能生生不息。纵观历史,中国历代的大师、大家,都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读书。一幅优秀的传世作品,不仅具有熟练的艺术技法,还包含丰富的精神文化,用思想去支撑起艺术的高地。”她特别感谢扬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院校,让她在大学期间读了心理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书籍。

中国画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传统艺术,它在墨色上讲求墨分五色,在学习上要求师法自然、师法传统,师法传统是师法自然的基础和准备。绘画之初,李林郁也是先从传统“四王”开始入手,学习他们的构图、造景、用笔、设色等,并把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大家的作品都学习了一遍,其中对王蒙作品学习较深。同时,她也比较重视对现代一些有名画家画作的临摹,学习当代艺术,黄宾虹、龙瑞、陈平等先生的作品均有涉猎。她的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获得了导师袁学军的肯定:“山水初学‘四王’,尤以王鉴用功最久,入其精蕴。筑牢笔墨之基,进而广学各家先贤,上可追至宋元明诸家,下可迄近现代各派名流,尤专黄宾虹、李可染、龙瑞等大家画迹。其悉心摹古,尚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囿,荟萃众家之长,终初得山水画之个人风貌。”

以自然为师

师法自然则是师法传统的运用。多年来,李林郁不断追寻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等大师的足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寻求其中变化特点,并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用心体悟当地的风土人情。“亲身的体会与感悟启发和滋养着我的山水画创作灵感,这也为我今后形成个人的山水画风貌提供了丰厚的营养。”李林郁说。“李可染先生曾经说过‘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而且要随时进出。’”自古以来,中国画家都不将学习古人与开拓创新割裂开来,都主张“温故而知新”、“推陈出新”、“固本流远”。学画初始也都是从临摹古画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继而博采众长,创新突破。“学画就是要一套数十法。所以目前我就在找这些东西,这需要大量的写生,通过写生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语言。”李林郁说。

李林郁回到家乡安康通过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几幅带有安康特色的艺术作品,其中的《香溪胜景纪游图》让人久久回味,站在画前就如同自己亲身目睹了一遍香溪洞,道观、石桥、亭子、池塘在眼前流动,高耸的树木点缀在画间,地上的小蚂蚁也似乎以为是真的高耸树木便爬了上来。古人的用笔与用墨还有时代元素在这幅作品中凝结,让这幅作品充满了现代气息。女孩子的灵动,男孩子的豪迈,南方的秀丽,终南山的苍茫浑厚,将师法自然与传统笔墨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契合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便是李林郁作品的高超之处。

李林郁说,绘画绝不能单纯地钻到艺术本体里面去,也不能单纯地去追求笔墨,在追求艺术本体与笔墨的同时更要融入现代元素,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去捕捉我们当下的民族所需要的人文精神,最后探索出属于自己笔墨风格的作品。而这种作品又具有普世性,雅俗共赏,给观赏者精神和心灵带来陶冶和滋养,给浮躁的社会带来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