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乡村画卷里的“新”与“兴”

—— 平利县推进陕西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走笔

记者 郭飒 通讯员 吴文兵

九月的秋风吹过,平利县的村落里,处处好风景。

广佛镇塘坊村三组,李习民院坝旁边的荷塘里,粉红色的荷花亭亭玉立。朱红的窗栏下,金黄的玉米摆满一地。李习民站在院坝前,笑盈盈地看着孙女嬉戏,说道:“我在这住了三四十年了,以前哪儿敢想,还能有这么好的环境。”

漫步在长安镇高峰村硒茶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在青山间显得格外秀丽。目前,小镇的提升改造工程正在加紧进行,再过不久,沉寂了多年的小镇便会迎来四海宾朋。

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平利,这座吉祥而又充满乡愁的小城,从农村人居环境到产业发展,从基础设施到人才振兴,美丽乡村的里子和面子都焕然一新。平利,也正用这样的变化,诠释着乡村振兴的含义。

“我们住进了新房子”

塘坊村三组也叫白果树沟,是典型的20世纪80年代农村老院落,早几个月来,就会看到这里处处是残垣断壁、乱搭乱建。村里环境卫生管理滞后、群众环境卫生观念淡薄,成为阻碍乡村发展的一大问题。

如今沿着进村道路行走,路面干净整洁,路两侧的大丽菊随风摇曳,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时不时飞到路人身边;青瓦白墙的房屋,朱红的大门和窗栏,面对道路的墙体上,以“美丽乡村”为主题墙绘栩栩如生;菜园里,红薯长势旺盛,藤蔓坚韧翠绿……

“现在我们这环境好了,大家都住进了新房子!天气好的时候,其他村的好多人都过来玩,还要拍照发到抖音上!”李习民笑着说。

一切都是新的。这一步一景,一景一韵,便是塘坊村变化的有力见证。

今年以来,塘坊村以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加强对人居环境整治的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法,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逐组逐户摸底旧房改造、连户路、排污管网、路灯等建设需求,逐户规划设计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并通过开展“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专项行动,让塘坊村容貌焕然一新。

据塘坊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桢介绍,为避免乡村振兴“政府干、群众看”,乡村建设“大包大揽”,塘坊村按照“政府管公共、百姓建家园”要求,广泛 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实施旧房改造和连户路建设“六四奖补”办法,落实农户“门前四包”责任,开展环境卫生常态化评比等措施,进一步激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从逼着“群众干”,转变为群众“主动干”。同时,通过建立“村规民约”,让卫生保洁“常态化”,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塘坊村的变化,是平利县美丽乡村变化的一个缩影。在长安镇高峰村,清新亮丽的徽派民居,青翠欲滴的观光茶园,错落有致的景观花木,古香古色的廊桥亭台,清澈见底的潺潺河流,这样的茶村山居图让很多游客眼前一亮。

去年,平利县被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12个示范县之一,明确2镇29个村为示范镇村创建样板。如今,整洁优美、花果飘香的农家小院,已成为平利乡村的美丽点缀。

发展有了新路子

已近中秋时节,长安镇田珍茶园还是一片苍翠。在科技的加持下,田珍茶业园区的茶叶采摘期从3月可持续到10月上旬,成为全省茶叶采摘期最长的园区。谷雨前做绿茶,谷雨到夏至采摘的茶叶做红茶,后期采摘的茶叶制作黑茶,产值增加了2倍。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平利县立足茶产业大县实际,坚持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全力以赴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扩影响,走出了一条园区承载、龙头引领、规模扩张、效益提升的三产融合之路。以建设生态观光茶园和现代茶叶园区为重点,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基本实现“人均一亩茶、户均增收一万元”目标;引进先进生产线,规范加工工艺,建立产品溯源体系,茶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6.5%;突出市场化营销打造品牌,茶旅融合收入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占比达62%以上。

发展有了新方向。在平利县,除了茶产业的各项突破以外,各镇村还结合各自实际,依托优势资源,走出了一条主导产业为依托、特色产业增价值的新路子。

“这一批酱搬到隔壁的办公室放好,那边已经放不下了!”西河镇三合村党支部书记石勇正在忙着指挥工作人员整理“山货”。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定点帮扶村,三合村在交大一附院的指导和帮助下,探索出“1+5+1”的产业发展模式,即“1个股份经济合作社+5个专业合作社+1个第一书记扶贫超市”。目前,村内建立的生态养牛、食用菌、油牡丹、花椒和绞股蓝5个合作社都在逐步发展,在交大一附院建立的扶贫超市也运行良好。

“新鲜的果蔬不利于保存和运输,我们依托现有的资源,在交大一附院专家的指导下,把超市的主要产品锁定在香菇牛肉酱上。”石勇说,“我们村拥有优质的牛肉、香菇和花椒,目前通过委托工厂代加工的方式,生产出高品质的香菇牛肉酱,每年光牛肉酱就能销售4至5万瓶。”

塘坊村的食用菌基地,平菇长势喜人,厂长潘伟刚从安康城区返回,“早上拉了30筐菇一下子就卖完了,人家说再有30筐也要!”

高峰村的石牛河水街,两岸绿树成荫,景观步道干净整洁,主街上火锅、烧烤等特色美食一应俱全。“夏天的晚上,这里可热闹了,各种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高峰村驻村第一书记邹荣介绍,目前,石牛河水街还在持续提升改造,将成为平利县夜市经济的主战场之一。

乡村有了新气象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核心要激发人才这个最活跃、最能动的生产要素。”在平利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多次会议上,县委、县政府领导都将此句话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在推动人才振兴上,抓好乡村本土人才,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成为了首要内容。作为土生土长的平利人,平利申草园茶业公司负责人殷刚始终不忘初心,在绞股蓝产业发展上一直探索不止。在不断优化育种和产业标准的完善中,殷刚针对绞股蓝大田生产人工除草投劳多的问题,采用营养钵育苗、农膜覆盖等关键技术解决种植问题,让一大批农民切实感受到了绞股蓝带来的收益,从而加入绞股蓝种植的大军中。如今,长安镇家家户户都在种植绞股蓝,绞股蓝种植户每亩都能获得5000元到9000元的经济效益。

村里有了新人才。“归雁经济”是创业创新创造的活力之源,平利县通过培强“头雁”领队人,引进各类急需高层次紧缺人才67名,建成市级专家工作站9个、省级农业专家服务站3家,聚集专家109名,给重点企业带来了发展活力。与此同时,深入实施“三乡三业”(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兴产业、办企业、置家业)能人返乡工程,探索形成了社区工厂、产业联盟、资本回归、电商带动四种模式,累计吸引返乡创业人员5000余人,开发就业岗位3万余个。并组建成立青年创业协会,支持优秀创业青年享受有关创业技能培训、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累计培养优秀青年创业者1000余名。

每年到了用工季,劳动力供需信息不对称成为许多茶饮企业的首要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平利县利用社会资本或“社会资本+村集体经济合作”等方式,探索组建劳务服务社会化组织,把闲置劳动力进行有效整合,按照茶饮企业需求组织投放。并充分发挥农业、林业、人社等人才技术力量,进村入镇开展茶树栽培、病害防治、鲜叶采摘、生产加工等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今年以来,全县11家劳务服务公司向48家茶饮企业提供有组织劳务服务2万余人次,茶饮企业向采茶工支付工资,带动人均增收6000元。

秋日的阳光,温暖和煦,洒在飘香的稻田上,稻田一片金黄;秋日的微风,轻柔舒适,吹过缤纷的果园,果园一片生机;秋日的天空,天高云淡,村落田野间,淳朴的生活气息在流动蔓延。坐在广佛镇云端农场的露台上,听着村民正在为中秋节的文艺表演排练“弦子腔”,美好幸福的乡村画卷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