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周末

巨 变

——紫阳县脱贫攻坚纪事

■ 曾德强

张小红:以心换心的好“姑娘”

紫阳县红十字会干部张小红到紫阳县瓦庙镇新华村报到前,村支书在干部会上宣读上级脱贫攻坚文件,一位与会者听说要来一名女干部,不无担忧地说:“来个女的?晓得是个林黛玉呢,还是梁红玉呀?”有人接过话茬:“城里的人,走不走得稳这山路哦?走不稳,你们还要背哟!”一句俏皮话惹得人们哄堂大笑。

这事张小红并不知道。说来蹊跷,张小红进村没几天,还真摔了一跤,而且摔得不轻。

新华村的公路是从河谷盘到山巅,坡陡弯急。一天,张小红和同事一块儿骑着摩托车入户,经过一处积水路面时,车轮打滑,连人带车摔了出去。她从地上爬起来,左腿已经失去知觉,弯腰一看,牛仔裤破了一个大洞,膝盖上蹭掉了一块皮,鲜血直流。

村上干部赶来,把张小红送到镇卫生院做了检查,虽然没有骨折,但伤了韧带,需要静养。刚到村上工作就休假,这让群众咋看我?我不能做千金大小姐。虽然腿不能动,手上的活儿是可以做的。况且,我是主动请缨参加脱贫攻坚工作,张小红思寻着,没把自己的伤当回事,简单处理完伤口,就到村委会整理档案。那几天,她从宿舍到食堂,从办公室到卫生间,只能拄着拐杖扶着墙,靠一只脚跳着走。

坚持工作到第五天,村支书见她的伤口感染化脓,还发起了低烧,硬是租了一辆出租车,把她送到县城医院治疗。连续输液两天,才将感染控制住。

这种玩命倒也值得。带伤工作期间,村级资料和贫困户档案经张小红系统整理,修正、增补各类资料200多份。上级检查后,评价很高,称赞“新华村脱贫软件资料建设是全县的样板”。随即,全县软件资料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新华村召开。她的精神,折服了干部群众,都夸她“是一个泼辣务实、愿意做事、舍得出力的扶贫干部。”

人有个头疼脑涨不可怕,可怕的是患上“心病”。贫困户贺习应就得了“心病”,十多年了一直没治好。

病根起于十几年前,干部动员贺习应在信用社贷款2000元发展蚕桑产业,他拿到的桑苗不但成活率低,品种也不好。产业没搞成功,还背上了一屁股债务。信贷员多次上门收贷款,贺习应始终这样回答:“钱,一分都没有;买的桑树都在地里,你们挖回去就是了。”贺习应对扶贫项目充满抵触情绪,并将所有的镇村干部划归到他的“对立面”,认定为“不靠谱”。

一次,张小红和村支书见到贺习应,自我介绍并说明有事找他。贺习应连眼皮都不眨一下,扭头便走。村支书连连摆手,告诉张小红:“你给他说了也白说,还讨不到好脸色,不理他。”

“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哪能随便放弃呢!”张小红对自己充满自信。

时隔不久,贺习应修建新房愁资金,悄悄地托人打听能否向信用社贷款。被托人带回话:你已经被列入失信“黑名单”。贺习应感到失望和无奈。

张小红知道了这事,多次找信用社负责人,协调给贺习应贷款。又登门向贺习应表态:“贷款的事,我帮你办。”贺习应怀疑地望着她直戳戳地问:“你能办?咋办?”张小红说:“还了旧账,我负责帮你贷5万扶贫贴息贷款。”为了让贺习应放心,张小红向他保证:“如果还了旧账、贷不出新款,你还了信用社多少,我私人借给你多少!”

信用社不但为贺习应办理了5万元信用贷款,而且减免了贷款利息2000多元。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石头也能捂热。贺习应的“心病”被医好了,不仅对张小红刮目相看,而且像变了一个人,参加村组会议来得比谁都早,还积极加入合作社,种植魔芋4亩。合作社分红,贺习应家分了3100元。

农民的感情很朴实。有一天,张小红接到贺习应的电话,真诚邀请她在新楼吃饭,说要展示一下在厨师培训班上学到的手艺。虽然没去吃,但贺习应的巨大转变,让张小红比吃了山珍海味还高兴。

从村委会到贫困户贺爱心家去,要过两条沟、翻三座梁。张小红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70多岁的贺爱心和老伴不停地念叨:“稀客呀、稀客!好多年都没有见过上面的干部了,何况是个细皮嫩肉的姑娘。”老人情不自禁从灶头取下一块不知道熏了多长时间舍不得吃的腊肉,给“姑娘”做午饭。看到老人如此稀罕,张小红没有拒绝他们的盛情,像女儿一样陪着老人共进晚餐。

临走的时候,张小红给老人留下200元钱,两位老人扯着她的膀子不让走:“我们家又不是开馆子的,不能收钱。”她指着老贺的老伴说:“你的老伴姓张,我也姓张,就认个姑嘛,当侄女的孝敬姑姑,总是理所当然的吧?”推辞不掉,老贺才把钱收下。

其实,张小红并不是包联贺爱心家的干部,只是出于对扶贫工作的负责,才坚持经常到老人家去看望。老人喜欢吃豆腐,她每次去都带上几斤。一次,老人感冒了,她就用自己的医保卡帮他买一些非处方药。老贺感动地说:“我怎么感谢你这个侄女啊?你的工资还要照顾一家老小,也不容易呀!”两位老人把张小红当成真正的亲戚,经常给她打电话,“风把屋后苞谷吹倒了。”“母猪下了7个崽。” “西红柿红了,你摘点带回去!”让张小红分享他们的生活琐事、丰收的喜悦。

用大量的时间拉进与群众的关系,无疑和家人欢聚的时间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张小红的儿子特别不理解:“妈为啥抛下家里不管呢?”

儿子在外地上大学,突然咳嗽了好几天,起初以为是感冒,没放在心上。没过几天,咳嗽加重,反复低烧不止。张小红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为了便于护理,劝儿子回到安康住院治疗。她帮儿子办理了住院手续,就托付给亲戚照看,自己又到村上去了。

其实,究竟是陪儿子还是回村上,张小红心里非常矛盾。她在医院大门口,站了足有十分钟。当想到所有干部都在忙着扶贫对象的事情,几位老同志连续两个月都没休息时,她把心一横,转身去了扶贫村。

儿子出院后,一个多月没给妈妈打电话。张小红感觉到孩子不理解她的工作。到了暑假,她动员儿子一起到新华村,同走山间路,同吃农家饭,共话乡村事。儿子终于感受到妈妈的辛劳和不易。

儿子转变了。一天,贺爱心肚子痛得厉害,儿子主动帮妈妈把他送到镇卫生院治疗。这时,村上有事要处理,打电话要张小红回村去,她就把贺爱心交给儿子照顾。儿子欣然接受妈妈的重托,担当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三四天里,帮贺爱心买饭,扶他上厕所,出院后又把老人送回家里。这一切被住在同一病房的贺习应看在眼里,夸儿子是一个“小扶贫干部”。

通过评估验收,2017年底新华村出列了,张小红又被派到邻近的新光村驻村扶贫。

张小红把在新华村扶贫总结的“三明、三勤、三同”扶贫经验(话讲明,理阐明,事办明;心勤想,腿勤跑,嘴勤问;女干部同男干部一样,队员同队长一样,小部门同大部门一样。)又运用到新光村扶贫工作中。

有心人天不负,有为才有位。张小红这位普通的女干部荣获陕西省脱贫攻坚奖,还被选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成员,随团到各地做扶贫事迹报告呢!

2019年8月,张小红调至县委党校工作。但她的“主业”还是驻村帮扶干部(“副业”也不得不做),只是地点换到了向阳镇天生桥村。战斗还在继续呢!

(连载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