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书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钟阳

《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类关系的著作,被誉为土地伦理学开山之作。全书涵盖众多学科知识,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作者对那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是值得读者反复品味的传世经典,更是让孩子走向野外、培养环保及生态意识的入门读物,曾被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纽约时报》书评称赞:“户外随笔写作的最佳作品……一本犀利的书,充满了美好、活力和感染力”。《芝加哥论坛报》则称:“近几年出现的最美好、最温暖人心、最重要的自然主义作品之一”。

《沙乡年鉴》由四个部分构成:沙乡年鉴、地质特质、乡野情趣和土地伦理。沙乡年鉴讲述了作者与家人在远离大都市的世外桃源里的所见所闻和周末事务。作者一家在一个被遗弃的贫瘠的沙乡农村里,尝试使它恢复生机,寻找那些已经失去的却又是自然赐予的最重要的东西。地质特质讲述了生活给作者的各种智慧,一些痛苦和难过的经历,失去朋友的插曲。作者花费40年时间,走遍美洲大陆,记录事件的清晰样本。乡野情趣主要讲述作者对乡野及野生动物的看法,讨论一些最基本的生态保护观点。土地伦理以推理的方式阐述作者对土地的观点,并提出科学理论。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读《沙乡年鉴》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无力感。作者的智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像我们所熟知的那种极端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那样,以一个彻底的保护者视角去看世界的发展,做出尖刻和极端的评价;而是很冷静地对未来作出了判断与分析。一月的融雪,二月的年轮,三月的归雁,四月的春洪。作者用一种新式的写法,以一种倒叙的方式,把我们带入了过去的时光锯口与年轮。锯口锯开了栎木,我们看到了一圈一圈的年轮。看着时间倒流,一件件人们破坏自然的事件触目惊心。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动植物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少。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的300年里,地球上有300多种美丽的动物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海雀、毫无防御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狮子、世界最南端的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亚洲西部唯一的老虎、世界上仅有的纯白的狼.....大自然这个进化的生态系统,在从古至今的进化过程中,创造了成千上万的物种,滋养着生长在其中的无数生命,这其中就包括我们人类。大自然不是为人类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不是因为人的判断才有了价值,相反,它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着并且创造了人类,人类历史只是自然历史的很小一部分,只是大自然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我们不能只利用大自然为我们服务,把大自然的价值当作它对于人类的义务而忽略、损害其固有的、客观的权利,特别是其健康有序自然运转、循环进化发展的权利。一旦大自然丧失了这种权利,人类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存权、各种经济政治权利等将随之丧失,将变得毫无意义。而让我们痛心的是,现阶段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人们快节奏地扩张,已经让全世界都踩上了人类的脚印,出现了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河流干涸等严重生态问题。随着各种资源消耗殆尽,自然已经伤痕累累,引发了温室效应、臭氧层耗竭等一系列问题。保护地球才是我们的第一选择,过于与自然产生隔阂,带给我们的将是毁灭。《沙乡年鉴》告诉我们:“人类只是大地的一部分,而绝非大地的主宰者。”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全球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在全球环境治理发展中,主权国家始终是全球环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全球环境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各国政府也都在符合自身国家利益、满足国际社会诉求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的进程中。中国也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参与方式,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中国与全球治理的双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在当下中国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各界的价值追求,同时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从“死亡之海”到广袤绿洲,库布其治沙正是其中的成功实践,其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中国大力发展沙漠经济治理模式获得世界标本意义。2018年6月29日,“库布其30年治沙成果总结暨服务‘一带一路’绿色经济推进会”在京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出席会议并接受了中国网的专访。他表示,世界需要中国的引领,来迈向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人是自然之子。建设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和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认识的一大飞跃,是价值观念的一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着力解决自然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的物质生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物质生产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来。这正是《沙乡年鉴》的核心理念。

(作者是重庆大学生态工程系大四紫阳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