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石泉:但求乡村“美强富”

通讯员 许兵

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村民刘本奎刚刚卖完第一批春茧,又开始养殖第二批春蚕。刘本奎充满自信地说:“今年蚕茧价格高,一年养上20来张蚕,光这一项收入就是三四万块钱!农闲时再把自家桑园套种的农产品拿到村上沧海桑田景区去卖,又增加了不少收入!”

刘本奎一家通过养蚕顺利实现脱贫,不仅在镇上买了新房,还供养出两个大学生。虽然家庭经济负担小了,但刘本奎夫妻俩舍不得丢下家里10余亩丰产的桑园,在村上蚕桑合作社的带动指导下,刘本奎将原来的老房子改造成标准化蚕台用来发展养蚕,还在桑园套种土豆、花生等农产品,希望把蚕桑产业继续做大,更好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稳步增收致富奔小康。

石泉县坚持系统思考、科学谋划、综合施策,持续深化完善“志智‘双扶’+增收‘三有’+兜底保障+监测预警+责任体系”五位一体稳定脱贫防返贫长效机制,通过增动力、抓增收、防风险、强保障、促落实,不断激发群众发展动力,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强化惠农政策保障,有效化解意外风险,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政策支撑和机制保障。

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是关键。石泉县坚持以新民风建设“六进六治六立”工程为抓手,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主要载体,定期开展评先表彰、道德评议、志智双扶宣讲和文艺宣传等活动,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在全县营造了“我勤劳、我致富、我发展、我光荣”的浓厚氛围。

石泉县紧紧围绕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一主线,聚力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长效产业、人人有稳定就业”的目标。大力发展“桑、畜、菜”三大主导产业和“魔芋、茶叶、渔业、核桃、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天成丝业等5大农业龙头企业,以20个集体经济示范村为纽带,带动发展家庭农场200个、能人大户2000个,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村能人+特色产业”的产业振兴体系。

坚持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深挖资源禀赋优势,打造明星桑海、中坝小镇、饶峰驿站等农旅融合示范区1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旅游综合收入年增20%以上。依托富硒食品资源优势,建设富硒食品产业园,招商引入富硒食品加工企业17户,发展富硒农业园区56个,形成了集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百亿级”富硒食品产业园。

石泉县紧盯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状况,健全常态化就业供需对接和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完善多元化产业就业工作格局。今年以来引导农村劳动力实现外出或返岗就业4.55万人,脱贫户和边缘户稳定就业人数达18223人。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对全县累计纳入监测对象的693户1932人,靶向施策、精准帮扶,全部动态清零,坚决守住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刘玉是明星村15组村民,早年父亲因病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外务工的她为能多照顾父亲,看到家乡搞起了乡村旅游,就回到老家的旅游公司上班,主要负责乡村酒吧、民宿等管理。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还有4000多元收入,刘玉干劲十足,在做好景区管理工作外,还经常帮公司做服务和策划。“我想好好干,争取早日到公司入股,谋取更大的发展。”

石泉县围绕建设美丽生态、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形象、美好生活“五美乡村”抓谋划发展,“多规合一”编制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同步编制村庄规划。制定出台了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和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实施方案,实施产业振兴“五十百千万”一大工程、开展乡村建设一大行动、推进一系列乡村治理创新、狠抓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典型、构建一套长效保障机制的“五个一”具体措施,建立干部包抓、产业奖补、社会参与、科技服务、考核奖惩“五项机制”保障措施。通过抓示范、强引领,补短板、提质效,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石泉县创新推行“镇村工作一体化”,每村派驻3至5名镇干部,工作在村、党组织关系接转到村、吃住在村,与村干部共理村务,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打造一支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县上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问责追责相挂钩,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切实在全县上下凝聚起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整体谋划和强力推动下,我们村实现了从‘兴桑养蚕’到‘兴桑养人’的巨大转变,‘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正在悄然形成,这为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我们村的沧海桑田景区最高日接待游客量超万人,去年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综合消费过千万元,直接带动150名群众务工就业,辐射20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明星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家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