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上善之水”承厚德

——汉滨区江北小学“水育”文化建设纪实





通讯员 谭照楚

江北小学是汉滨区江北街道办中心小学,位于汉滨区江北街道办晏台村2组。原址位于安康火车站出站路上,班大人多,学校办学条件极其落后。依据安康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江北小学于2014年11月开始实施整体迁建工作。2016年3月,实现了原江北小学和原中渡小学的实质性合并,迁入现址。学校占地面积15400平米,校舍建筑面积13652平方米,学校各功能部室齐全,办学条件优越。学校现有教学班35个,在校学生1892人,在职教师91人。

迁入新校园后,学校便确立了“文化引领,走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目标,精心打造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和和谐校园,制定了“出名师、育名生、塑名校”的可持续发展品牌战略,不断增强学校竞争力。近年来学校先后取得“区级教育质量先进学校”、“区级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市级文明校园”、“市级五星级美丽新校园”、“市级卫生单位”、“市级信息化建设示范学校”、“省级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办学质量和知名度显著提高,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

江北小学老校区位于安康火车站出站路东侧,上边是一个四合院,一栋陈旧的三层教学楼和二层教师办公楼隔着小院相望,东边是低矮的瓦屋顶平房,下边是操场和一座小综合楼,落差大,既不规整,又存在着安全管理隐患。那时候,江北小学因为地处江北,定位很尴尬,属于城市的农村、农村的城市,多年来一直没有挂靠上任何国家项目,办学基础条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2014年,安康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江北小学被正式列入整体迁建学校,学校发展的春天来临了!

“必须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把惠及江北几万人民的好事办好!”时任安康市市长徐启方同志多次亲临学校建设工地调研指导,并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区委、区政府为全市资源整合重点学校还指定了区委常委领导包抓,区教体局派出主要领导包联学校迁建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学校克服了征地、资金等多方面的困难,开始了艰苦创业。2014年11月,新校园正式开工建设, 2016年2月江北小学迁入新校园,并与原江北办中渡小学顺利合并,成为汉江北岸一所靓丽的学校!

学校的建成凝聚着各级领导的心血,新校园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400余万元,这对于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汉滨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大手笔。“以质量回报社会、办江北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成为全体“江小”人的共识!“坚持文化引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成为学校不变的办学方略。经过广泛调研,充分酝酿和论证,学校立足实际,展望未来,及时召开教代会,科学制定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做汉水之滨一流学校,创陕西优秀教育品牌”的愿景目标。

学校响亮提出,要奏响“内涵求发展,机制求创新,队伍求提高”主旋律,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牢固确立“为每一位学生的一生幸福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施展才华,让每一位家长都收获希望”的办学理念,精心打造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和和谐校园,走“出名师、育名生、塑名校”的可持续发展品牌战略,不断增强竞争力,为实现“一年具规模、三年显特色、五年创省级示范”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规划提出,未来江北小学的愿景是:做陕南一流学校,创陕西省教育示范品牌;学校的形象定位是: 开放式、示范性现代化学校;学校办学方略是开放办学;学校教育理念是低负担、高质量;学校的办学追求是: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成才;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特长突出,敢于创新的自主型人才;学校发展理念是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办学;学校的质量理念是基础促发展,成绩树形象,质量创品牌;学校的服务理念是谦和 、诚信、 高效;学校的人才理念是不拘一格选人才,放手大胆用人才;学校的管理原则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制度为先、 执行制胜。

文化引领,生命之水在流淌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其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江北小学毗邻汉江,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因校名中”江北“二字与水息息相关,所以学校从地理环境入手,提炼了与学校关系最为密切的“水育”文化,希望以水的品格影响教育,让学校的教育成为润泽生命的源泉。使得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在水的润泽之下,蓬勃向上的成长,让师生拥有共同的愿景,让学校的精神,理想和信仰得到传承,并引领学校发展。

学校以“水育文化”为核心理念,形成了“让生命之水淙淙流淌”的办学理念,为教育注入活水,让学校的每一个生命都如淙淙流淌的水源,清澈而有活力,源远流长;以“清源长流,厚泽行远”为校训,指导学校以汩汩清泉润泽每一个生命的心田,让他们有远行的能力与动力;用“上善若水 兼容并蓄”、“情怀似水 顺势而为”、“学勤如水 载志日新”作为学校“三风”,希望以水的品格、情怀营造具有水文化特色的校园,从而达到以水益智、以水育德、以水炼志、以水怡情、以水养心的最终教育目的。

江北小学坚持“让生命之水淙淙流淌”的办学理念,以学校“水育文化”为基石,在强调“以水品育人品”的基础上,更是在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像流水一般的浸透生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成长是缓慢的,无声的,这就意味着学校的教育也应该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水流一般细细地,缓缓地,持续浇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导,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学校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乐趣,获得真知。

教育如水,灵动秀逸。江北小学实施“水育”文化建设就是要依托水的性质、特点、功能,彰显水的性情、精神、韵致,促进师生精神成长。江北小学提出的“让生命之水淙淙流淌”,就是希望将水之灵动赋予教育,为教育注入源流活水,让教育这一汪清泉活起来、动起来,让学校的教育成为有生命力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充满活力,蓬勃向上,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建设,扬帆起航向远方

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性教育,好的小学教育应当立足小学6年,着眼学生16年,放眼学生60年,为其终生发展奠基。江北小学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必须认真落实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实现一切教育活动课程化,一切课程育人化;要顺承天性,尊重成长,学校要面向每位孩子,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中看见学生,让学生站在课程的中央。

江北小学结合学校实际,着力构建“水育文化”学生发展体系,积极建设“三级课程”体系。学校课程总框架包括基础课程(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和拓展课程两大类,拓展课程又分为校本课程、社团课程和安全文化课程三个板块。学校首先是要按照国家课程开设计划开足开齐课程,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得以实施的前提下,着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社团课程。学校紧紧围绕“让生命之水淙淙流淌”的办学理念,开发建设“水育”文化校本课程:水之源——汉水文明起源、水之品——有关水的品质挖掘、水之韵——水的文学作品解读、水之润——汉水流域特色技艺的传承;开发建设“水育文化”社团课程:静如水——走近汉水、水文学研读、水知识科普,艺如水——书画、演讲、舞蹈、音乐、茶艺、民俗、汉剧,新如水——创客教室、机器人、人工智能,动如水——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排球、武术、远足、登山等;开发建设“水育文化”三生教育课程体系(学会生存、珍爱生命和热爱生活):水是生命之源——润泽生命、学会生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敬畏生命,每月安全演练如行云流水——珍爱生命,师生情怀似水——心中有爱、热爱生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发展。围绕教师队伍建设,江北小学积极构建“水育文化”教师发展体系。制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规划,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校本研修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加强学校“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从“静水流深”和“灵动至善”两个方面构建教师综合发展工程。“静水流深”主要从教学能力和学科研究两个方面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其中包括:水到渠成——课堂教学达标评估、山高水长——教学技能观摩、水涨船高——教学心得交流、行云流水——专家课堂示范、水秀山明——教学理论学习、木本水源——教育课题研究和顺水推舟——教学模式开发等七个方面。“灵动至善”主要是从业余生活和心理关怀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使之找到学校大家庭的归属感。近年来,江北小学通过大力实施“水育文化”教师发展体系建设,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稳步攀升,学校推行的“主体参与式121课堂教学模式”得以推广应用,使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得以真正落实到位,让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学校多次被评为汉滨区小学教育先进单位、区级课堂教学改革基地校和示范校、市级课堂教学改革基地校。

以水导行,五育并举德为首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德、智、体、美、劳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统领着整个学校教育。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

近年来,江北小学紧紧围绕“让生命之水淙淙流淌”的办学理念,着力建构“以水品育人品、以水导行”的德育建设格局,构建“环境文化熏陶、学科课程渗透、校本课程深化、常规管理落实、综合实践拓展”五位一体的“水育”德育实施体系,促进德育工作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江北小学在坚持以水育人的文化基础上,积极借鉴学习优秀学校德育工作模式,认真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正式出台《江北小学“三线三度”德育工作方案》。该方案在扎实推进“每月一事”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适合每个年级学生的德育作业,创新推进“每周一事”,使学生在“小事情”中学到“大道理”,让德育工作落实、落细、落小,避免了“假大空”道德说教。

三条主线: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主线(水之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永远的班主任,为切实提高家长德育工作水平,学校建立了“水之智慧”系列家长培养工程,它们分别是:依山傍水——建立家校合作共育委员会,建立家校合作交流通道,理顺家校关系;借水行舟——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家庭教育素养,建立家校共同体;以水济水——通过举办家长沙龙活动,搭建家长之间交流平台,互通有无,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水乳交融——通过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不断提升学生文学及德育素养,增进亲子之间感情,建设书香家庭;水陆杂陈——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学生家长参与、融入学生在校日常学习生活,用儿童的视角审视学校教育问题,提出教育教学合理化建议;水光山色——通过开展家长参与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让有才艺的家长走上讲台,成为学校最宝贵的教育资源;跋山涉水——选派家长代表参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社会实践保驾护航。

学校主线(水之泉):江北小学的“水育”文化实质就是以水育人。为此学校发掘传统文化赋予水的十种品德,大力构建学校“水育”德育建设体系,它们分别是:水之“德”,明礼仪——大力推行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养成教育工程;水之“仁”,懂感恩——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水之“义”,讲诚信——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水之“智”,有才能——立足国家课程,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水之“勇”,敢创新——开展创新教育实验和教育教学改革;水之“包”,有胸怀——培养孩子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包容精神;水之“善”,会助人——开展学雷锋教育及实践活动;水之“正”,有骨气——培养民族气节和开展正能量价值观教育活动;水之“度”,能自立——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水之“意”,有志向——开发健体和意志力课程,进行理想教育。

社会主线(水之润):教育的统一性原则认为,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社会大环境对孩子德育的浸润和交叉影响作用。江北小学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活动,让以“水品育人品”教育理念打通学校围墙与社会环境的樊篱,让其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和成长空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这也是江北小学开展社会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近些年来学校通过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社会实践参观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献爱心活动、共建德育实践基地活动、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活动等各种形式,不断拓展社会德育的载体和内容,让学生们在社会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三个维度”,即私德、公德和大德。新德育的目标定位是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和世界胸怀的公民,新德育把“明德至善、绽放人性芬芳”作为目标,主张从私德、公德和大德三个维度来理解德育的内容和逻辑关系。据此,江北小学对德育教育的内容进一步的细化和分解,使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德育教育内容可见、目标清晰、操作有法。学校按照学生低段、中段、高段三个阶段,确立每个年段学生分别在私德、公德和大德三个维度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然后精心设计每个年级每一个周的德育内容、培养目标、实施途径、过程方法和考核评价,按照每学期18次,寒、暑假6次,构建了小学六年一共252次的德育教育框架,让每个阶段、每个维度的德育教育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摸得着,看得见。

江北小学通过实施“三线三度”德育工作方案,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清晰可操作的载体,使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生们获取了有益的德育知识、培育了良好的个人情操,养成了健康的行为习惯,步入了积极向上的成长之路。

回首江北小学近几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其实这也是汉滨区教育大发展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市、区党委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和重视,这也代表了汉滨教育发展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让生命之水淙淙流淌,让七彩童年闪闪发光”,这是江北小学的办学宗旨,这也是江北小学所有教师毕生追求的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江北小学将以更好的办学业绩,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