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广告

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看汉滨区如何织牢乡村振兴健康保障网

通讯员 吴亚君

从“病了治”到“治未病”;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汉滨区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让广大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防病,从源头上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为广大群众撑起了健康保护伞,织牢了乡村振兴健康保障网。

优质资源沉下去,在镇级卫生院“留住人治好病”

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诊,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这些医疗“神经末梢”的卫生服务能力至关重要。位于安康中心城区的汉滨区,辖区内有三甲以上市级医院两家,市级医院在医疗设备、技术方面显然更具优势。如何突出区级特色,实现错位发展,为此,汉滨区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把“小病不出镇”作为目标,让基层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茨沟镇中心卫生院,“90后”外科医生赵伟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业务骨干。为了回到家乡照顾父母,2018年,赵伟离开外地一所县医院,通过事业单位考试来到茨沟镇中心卫生院工作。刚来不久,赵伟便被派往区第三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学习。和赵伟一样在茨沟镇中心卫生院工作的“80后”“90后”医生还有十几名。在个人的努力和组织的培养下,他们逐步成为了卫生院的骨干力量。

“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院门诊量和住院量都在逐年增加,周边村民在我们这儿就可以完成痔疮、骨折等手术,不用来回奔波,报销比例也高,这要为患者节省一大笔开支。”茨沟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王鹏说。作为在卫生院工作了20年的“老人手”,王鹏见证了这些年基层卫生院的发展变化。从一两排平房到好几栋楼房,从几个人到30多个人,从设施简陋到CT、彩超、标准手术室等设施一应俱全,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镇”。

“我们将持续推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汉滨区卫健局局长李运武介绍,为保障这项工作推进,汉滨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汉滨区优秀卫生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汉滨区区级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试点方案》等文件,落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5年来,共为区级公立医院引进人才30余名,为区级及区以下医疗机构带编招录医学本科生234名,为乡镇卫生院带编招录医学专科生273名,补充招录乡村医生72名。

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同时,汉滨区更是狠抓全区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近年来,累计投资3.1亿元新建、改扩建了24个医疗卫生机构,3所区级公立医院全部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创建,36所镇办卫生院(中心)全部达到了《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492个行政村均已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区一院、区三院住院综合楼建设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区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及地下停车场建设项目主体封顶,预计2021年年底前竣工投用;区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经过5年发展,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瀛湖、大河等8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授予国家“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优质示范卫生服务中心”,茨沟、流水镇中心卫生院在2020年度“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通报表扬。

“神经末梢”活起来,让守护健康有保障

“建成规范化预检分诊点50个、发热门诊3个、发热诊室38个,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3个,组建了93支核酸采样队伍,建立了区级新冠肺炎流调、环境消杀、采样和心理干预人员储备库,被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列为首批低风险地区之一……”谈起疫情防控以来的工作成效,汉滨区卫健局局长李运武如数家珍。

位于安康中心城区的汉滨区是全市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针对人口基数大、情况复杂的实际,汉滨区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原则,全面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实现了确保不发生死亡病例、不出现交叉感染、不出现二代聚集疫情蔓延、不出现防控负面舆情的“四个确保”,汉滨区被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列为首批低风险地区之一。

关键时期,方显初心使命。汉滨区卫健系统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党员模范和先进集体。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县级医疗救治定点医院,为了完成疫情防控任务,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院430名职工迎难而上,迅速冲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筑起了全区抗击疫情防控的有效屏障。汉滨区疾控中心、区第三人民医院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王明琼、汪成新为先进个人;区三院党员侯小红、内科一病区在疫情期间表现突出,荣获陕西省卫健委表彰,分别授予 “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 和“优质护理先进科室”荣誉称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汉滨区卫健系统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交纳特殊党费5.6万元,为疫情防控奉献爱心、贡献力量。远在西安的汉滨区驻西安流动人口党支部的全体党员捐款6.5万元,协助购买医用防护口罩12000个,用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彰显了广大党员的使命担当。

健康管理做起来,贫困人口有了“签约家庭医生”

“最近,村民陈良远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有了‘新出诊三件套’!”6月5日,在茨沟镇景家社区卫生所,村医陈守军指着他的手机、心电图机和测量多项健康指标的一体机时说。

今年41岁的陈守军从2001年10月起任景家社区村医,至今已有20年。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是他刚参加工作时出门随身携带的“老出诊三件套”。他带着它们常年奔走在茨沟镇的大山中,靠着自己的临床经验,为乡亲们看病开药。从2019年6月开始,陈守军领到了“新出诊三件套”。

“前些年去市里看个病,来回路上得花两三天时间,而且费用也得八九百元。”今年74岁的村民陈良远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他对笔者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做检查,很方便,而且有农村合作医疗,也花不了多钱。”

这些变化源于2018年以来,汉滨区在全区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破解基层医疗资源发展失衡的有益探索。通过部署远程门诊、会诊、影像、心电、超声、教学等一体化网络平台和物联网设备,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使乡镇医生和村医在接治病人的过程中,能实时得到区级以上医院专科医生的指导,从而提高诊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降低群众看病费用和跑路成本。

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在汉滨区的全覆盖,像陈良远一样患病的乡亲,现在要看病已经不需要来回在山路上折腾了。除了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常见病也能在村卫生室得到区级以上医院的医生远程诊断。

“现在,接诊把不准的时候,我有专家当我的‘新靠山’,不再是孤军奋战。城里的主任医师既是在给患者远程门诊,也是在给我远程教学,使我的医技不断提高。”陈守军说。

以陈守军为代表的村医队伍,已经成为汉滨区“签约家庭医生”的主力军。“签约家庭医生”负责对脱贫群众每月开展一次健康体检工作。凡脱贫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有医疗需求的,“签约家庭医生”就要做到有求必应。

目前,汉滨区3所区属二级医院、36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2家村卫生室实现三级互联互通,400台心电图机分发到352个村卫生室,487名医生配备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专用手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达26万余次,累计开展远程会诊、教学查房、远程培训等5000余例、双向转诊2000余人次,有效地促进了医疗资源融和共享。

既为人口大区,也曾是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汉滨区,从“全民健康”这个大课题入手,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不可回避的社会治理难题,实现了山区群众有病“医得起、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