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产业

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

特约撰稿人 陈奇

发展全域旅游,推动要素重组、主体重塑、产业体系重建,“一业兴百业”。

一、实施 “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发展全域化,必然要求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这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必须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几个“美丽乡村”、若干个“农家乐”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旅游服务转变。首先要搞好顶层设计,其次选择一两个有条件有基础的小区域,开展全域旅游试点示范,取得经验,再全面推广。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一是大力推进旅游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旅游创客行动,建设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以旅游服务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创业和就业。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如引进有竞争力的国内外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它们起点高、财力雄厚,对于创品牌、扩大影响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围绕移民地和南水北调沿线以及与渝川鄂豫接壤景区,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引进旅游基础服务企业,集中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康养设施、旅游酒店,交通、体育旅游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生态体验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发挥秦巴中草药优势,引进健康旅游服务企业,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健康养生旅游服务,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三是大力扶持合作社作为旅游主体。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是集体成员共有资产,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基本上坚持了生产资料的公有。把农民的经营活动纳入到合作社“旅游+”经济体系中,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四是发展“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公司”、“公司+农户(个体)”、“合作社+农户”等混合所有制旅游主体。

三、加大加快职业人才培养。安康产业转型、动能转換,发展“旅游+”经济体系,急需大批旅游、卫生、烹饪、农林园林种植、管理、加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解放以来,安康卫校、农校、林校,为安康培养了大批实用的职业技术骨干。撤消农校、林校、卫校,又没有设立相应的专业学科和职业技校是一大失策。现在应加大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与需求相衔接,使职业人才成为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成为全域旅游经济体系建设的“人才红利”。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政府要加大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办学、办班;鼓励退休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老手工艺人办班带徒弟。

四、构建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新格局。《十三五规划》指出“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全流域的协调协作。完善对口支援制度和措施,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等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互助机制”,《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指出“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川气东送工程建设,密切与相关区域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合作,形成合作互利、优势互补的开放发展格局”,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指出“以促进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调水水质安全、实现水源区与受水区双赢为目标,按照政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原则,制定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鼓励受水区与水源区采取多种方式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建设等领域积极开展对口协作,深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从规划实施当年起,受水区北京市、天津市每年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以对口协作的方式,专项用于支持水源区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应抓住机遇,主动出击,按程序争取与沿江可对口省市沟通交流,探讨建立水源区与受水区旅游开发、产业合作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新格局。

一家之言,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