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财经

上接五版

(上接五版)虽然背靠山崖,但靠近学校、医院,这里大都吸引陪读家长入住。

为了解决他们的就业,毛坝专门新建了社区工厂的分厂。这里的上班时间,工资计件标准,都根据家长们的时间灵活设置。

这里所说的社区工厂,是迪鑫毛绒玩具加工厂,2018年3月落地毛坝后,迅速扩张,一年多时间建成9个加工厂,解决300多人的就业问题。

搬出来,换个活法。“依托各个安置点,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已经成为毛坝搬迁扶贫的共识。”毛坝镇镇长叶飞说。

农产品树起“新品牌”

换上工装,拿起工具,进入一道安全门,出现在眼前的,是十几个工人正有条不紊地生产着艾草产品。艾草经过压绒、分类、手工包装,最终形成尺寸不等的艾棒、泡脚包等产品,出了门大都被卖到远元足浴集团。这条新的生产线,是王华刚成立的华会实业有限公司,位于毛坝镇腰庄村。

王华,地地道道的“80后”,先前在外地开网店卖服装。2010年回乡后,开过KTV、火锅店,还办了农家乐,人灵脑子活。

2016年开始,对于毛坝来说,最重要的事是脱贫攻坚。

在山高水寒的毛坝,农民把土豆、四季豆当做宝贝疙瘩,可大山并没有给他们丰厚的回报。

兴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是关键,王华打算抓住机会大干一次。

艾草是毛坝山中再常见不过的植物,可谁也没把它放在眼里。小时候枕过奶奶做的艾草枕头,最是健康,为什么没被利用起来?

王华断定,艾草有被开发的价值。赴河南考察,流转土地进行试种,一亩地收入突破2000元,王华没见过,毛坝的农民也没见过。

今年7月,加工厂进行了试生产,带动了6个村的贫困户种植艾草。8名贫困户在厂里长期务工,最高工资可拿4000元。

如果说做艾草加工体现了王华的敏锐,那毛坝电商中心老板的事业则是操起了老本行,王华把做服装生意的经验用在了农产品身上。

每到冬天,毛坝这样的场面随处可见。一个老妇人背着一篓粉条,天不亮就出发去集镇摆摊,天黑了又走回去,不知道能卖掉几斤。

2018年,双新村的梁明仿就在其中。家里丈夫残疾,老父亲没有劳动能力,每年要卖掉的几千斤粉条全靠梁明仿肩扛手提。“经常是粉条卖不完,还把自己冻感冒。”

梁明仿蜷缩在街头算账的场面被王华看到。看着难受,王华当即收下了所有粉条,开车送她回家。此后,梁明仿和邻居的粉条被王华承包。

一步步积累,王华的电商中心干得风生水起。但电商卖得再好,都只是解决了销售问题,而毛坝正考虑的是,如何让土豆彻底升值。

2018年4月,岔河村争取到10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起初,毛坝想着给贫困户配股,让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的模式赚钱。

可产业是什么?企业主体在哪里?岔河村有钱花不出去。

龙伦增这个时候回到村里,一番考察过后,将毛坝老百姓常吃的土豆干制品专业化生产的计划确定下来。

把土豆切片、烘干、包装,经过一系列加工的干制品一时间受到市场青睐,3个月的销售额达到110万元。见销售势头大好,龙伦增又铺开收购了周边乡镇70万斤土豆。

从8毛钱一斤的土豆,到16元一斤的土豆干制品,不仅土豆的“身价”大涨,贫困户的腰包也跟着鼓起来。

岔河村一组的王泉安,家里人多地少,仅靠妻子在外务工的收入难以脱贫。加工厂成立后的试运营阶段,兄弟两人就依靠自己的双手,3个月拿到2万元的务工费。

“中国的农产品市场,还很不规范。一方面,健康绿色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一方面,农产品本身不标准的生产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叶飞说,过去,双新村的粉条在毛坝是极有名的,但现在也是问题重重。

经常是有人慕名而来买粉条,但一看村民抹了鼻子、用了锄头的还没洗过的手,又去制作粉条,就放弃了。并且,掺假、恶性竞争等问题已经在砸掉双新村粉条的“品牌”。

为了让农产品卖得更好,毛坝坚持招商引资,让市场主体走进农业,和老百姓一起,扶起了土豆产业、粉条产业……

2019年5月,双新村粉条加工厂落地。正式生产之前工厂与60户农户签订了代加工协议,加工土豆2万斤。

被解放出来的农户,有的进城务工,有的在厂子里帮忙,有的则专心务起了土豆。

深沟里盘活“田园综合体”

百里盘河十八弯,七十二道脚不干。

自古以来,毛坝人民为了生存,没少苦干实干。

20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但毛坝山险、水险,地无三尺平。打洞改道、截弯取直,毛坝人民硬是用撅头整出了几百亩梯田。

可天不遂人愿,2000年7月,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带走了盛极一时的“百亩米粮川”,任后人再下多少工夫,都恢复不了。

沿着盘湘河考察,毛坝突然发现,农业的盛景不再,但观音村老祖宗留下的7个水洞、明清江南游民古院落可是开发旅游的好资源。

2016年,老乡商人唐友平被叫回毛坝,便有了今天的观泉山庄。

这是一处一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水上乐园,一盘一景、一湾一景。坐在山庄的包间内,眼前尽是起伏连绵的山脉。客人们在阳光里吃饭聊天,在繁星满天的夜晚沉醉。

优美的风景、相对低廉的物价,吸引着城市的人来这里圆梦“诗和远方”,昔日冷清的山谷突然火爆起来。

“一到旺季,平均每天的游客量都在1500人左右。但山庄的接待量只有500人,两次试营业都非常火爆。”唐友平说,他刚回来时,其实没少受到质疑,那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能把这个事情做成,我就把河里的水喝干。”

可事实证明,唐友平的选择是对的,在他一筹莫展时,毛坝的领导勇于担当,无论是跑部门、做规划、加固河堤、修筑大坝;还是平整土地,组织贫困户入股,招募贫困户务工,都由他们亲自上马。

如今,观音村一河两岸分布着6个山庄,数十家农家乐,一到旺季,游客络绎不绝。毛坝镇旅游产业“一业突破”,盘湘河、木兰峡、洙溪河“三轴”错位发展,各个村庄多点布局的规划日渐成熟。

纵深21公里的盘湘河一轴,观音村依靠旅游、腰庄村依靠土豆、温家坪依靠特色种养殖……在缜密的规划中,已经起步的村集体,一个接一个的大干快上。

而洙溪河一轴,还有很多人正伺机而动。

20世纪50年代,紫阳县仅有的两个国营茶厂,都位于毛坝境内。因为品质好,毛坝成为贡茶的发源地,但因为交通落后、经营不善,茶厂维持到90年代已经名存实亡。

20多年过去,原来的老茶厂成为一片山林。企业家汪义坤刚回到毛坝时,还担心没有精力和人力做茶厂,但仔细考察的结果令他惊喜,这个大山里还藏有240亩茶园、200多亩松林可以生产。“这里不仅可以做茶叶,还是做康养的好地方。”汪义坤当即决定投资,毛坝的发展还得以茶为业。

接下来便是一场“谈判”。之前,县政府曾召开两次政府常务会研究老茶厂的经营方式,但都因为老员工各种各样的诉求被搁浅。找老员工一个个谈心、听诉求,研究政策、制订方案,一个投资2亿元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最终确定。

这其中包括的新的茶叶加工厂,将被放在集镇四期安置点的楼下,解决扶贫搬迁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茶叶、茶旅、康养三个阶段的开发任务,将在5年内实现,辐射周边6000亩茶园。

“田园综合体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形态,毛坝这个项目为乡村振兴做足了准备。”叶飞说。

(转自《当代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