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生活

许文丽

2017年国庆假期,我随家人前往陕西的最南端,“秦头楚尾”的白河县探望老公的宗亲。

从西安出发,穿越了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世界上第一座最长的双洞单向高速公路隧道,真切感受它的与众不同。洞内色彩斑斓的灯光映照出天上白云朵朵,地下花草树木的奇妙景观,令人赏心悦目,如临仙境!由衷慨叹陕西南北天然屏障的巍巍秦岭变通途,不愧为安全、便捷的“天下第一隧”黄金通道!

进入安康境内,沿着汉江河水行驶在以绿为底色的大山中。我抬头仰望山坡发现,在树木掩映下,一些呈半围院落型,还似有门洞的白色墙体,顶部是红色瓦沿的墓葬森然而立,特别抢眼,恍如山间的小户人家。我不禁触景生情,老公的先人们生息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无处不是景的地方,他们的血脉也本该在这里源源流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百废待兴。荒凉的大西北榆林更偏僻,更落后。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那个时代有志青年的共同选择。我公公谢俊山就是被省政府抽调的优秀干部支援榆林建设中的一员。二十出头的他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拎起行囊告别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和父母亲人,经崎岖山路辗转乘船、坐车一路向北,最终扎根并长眠于距陕南八百多公里外的陕北黄土高原。

1932年5月22日,公公出生在白河县城一个普通的小手工工业家庭。解放前夕,中学毕业选为基干民兵,持枪站岗放哨,负责登记户口等。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春,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广泛展开。由街道办推荐,他正式参加工作,当上了国家土改干部,经培训分配到岚皋县搞土改工作。

1952年,省政府将派往榆林的62名干部中包括公公在内的7人划分到横山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初来乍到的他对干旱少雨,荒山秃岭的恶劣环境有些不太习惯,虽说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但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决不退缩的信念和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他在县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深入乡村抓好农村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工作。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过程中,他的异地口音和老百姓沟通交流起来有些不太顺畅,虚心向人们请教学习陕北方言就成了必修课;略带南方饮食特点的他得喝涩涩的高粱粥,吃小米饭、熬酸菜、玉米面馍等物资匮乏时期的家常便饭;他还必须克服春秋风沙肆虐干燥天气和滴水成冰寒冬所引起的身体不适。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公公基本适应了和自己想象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言谈举止俨然就是一个陕北汉子的模样。群众都很喜欢这个不怕脏,肯吃苦,性情温和的外地小伙儿,总夸他是个“好后生!” 1954年,组织上根据他朴实、务实、踏实的品格,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出色表现,吸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调整他到县委农工部任文秘。1958年,他被调往地委组织部当干事。1961年,在榆横分县的时候,他已在横山成了家。夫妻两地生活的实际困难迫使他向领导提出申请,并实现了返回横山县工作的愿望。他回到横山后继续在熟悉的农工部工作,一呆就是5年。

天道酬勤。1965年,他非常兴奋地出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一职。虽说职位不高,但对一个有抱负的小青年来说是新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正当他为自己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肯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才一年之际,文革开始了。运动中,他被冠以“保皇派”经常被学生、造反派拉出去游街示众,批斗挨打,又被下放到城关阴梁村劳动改造一年之久。

文革结束后,他先后任整党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1980年,他的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被任命为县委组织部部长。他对此似乎没有了当年被器重时的激动,更加感觉到委以重任的是一种荣光和责任。任职期间,他秉持清廉、公正、无私的一贯作风,无论是选任干部,还是人事调配都严格按照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程序进行,绝不允许因个人意愿而违背组织原则的事情发生,尽量做到人尽其才,让更多有担当、有才干的人发挥应有的作用。在1983年至1995年担任横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他本着谦逊、低调的处事风格,广泛调研,体察民情,使老百姓的各种诉求得以实现。人们总是抱以信任地口吻赞许一向平实的他:“老谢当监票人是最佳人选!”

他信奉“百善孝为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孝子。50多年前,他在父亲病逝后就把母亲从老家弟弟那里接了过来。在缺衣少粮,减量不如减口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家里多一个人就多一份负担。为了让老人家过得自在踏实,他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绝不让老娘受半点委屈。醪糟、豆豉和臭豆腐等是他娘俩曾经在家乡的平常食物,到陕北后也没得卖,只要老妈想吃,哪怕工序再繁琐他也会去做,并经常亲自下厨根据很有限的食材做适合她口味的饭菜。第一碗饭首先要端给长辈也是家里约定俗成的规矩。经过他和全家上上下下30多年的悉心照顾,我们的老奶奶95岁高寿安然离世。当地新闻媒体要对他采访报道,被他谢绝了。在他看来,奉养老母是在尽儿子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事!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对远离故土的他而言,就人生何处是归途,回去的是不是原来的地方,也许早已释然。“此心安处是吾乡”,守望有根,有灵魂的地方,就会有美好的未来,大概就是他直面生活最本真的心态和坦荡胸怀!

如今的榆林,荒漠披上了绿装,昔日贫穷、落后已被富裕、文明所替代。这与当年一声召唤,即刻义无反顾踏征程,来自各方像我公公一样的建设者们,辛勤耕耘在不同行业岗位,由最初的短暂任务变为终生使命,以他乡为故乡,安家立业,默默奉献,终其一生,是分不开的。他们一辈子的执著坚守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