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觉安康·要闻

“三个一”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通讯员 邓永新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村流转土地2000多亩,到现在共发展茶园1200亩、花椒500亩、拐枣200余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对于村里扶贫产业的发展状况,汉阴县漩涡镇朝阳村党支部书记梁洪春了然于心。

为带动贫困户增收,朝阳村党员干部今年继续动员贫困群众到产业基地务工,从事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作业,平均每天有80余名贫困户参与劳动。目前,务工贫困户共领取工资30余万元,其中领取工资最多的超过5000元。

朝阳村的扶贫产业发展只是汉阴县“三个一”扶贫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汉阴县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推行“加入一个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一项长效特色产业、扶持一笔产业奖补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把贫困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上。

“我们把产业相同、地域相近的军坝、栋梁、洞河三个村级合作社组建成联合社,规模种植香椿1800余亩。”涧池镇扶贫办主任文琦说。

目前,1800亩香椿产业园涉及流转贫困户土地 121户 351亩,每年获得土地租金共10.5万元。香椿产业园栽植、管护、采摘等工作可解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78人就业,实现年增收3000元以上。

三个村党支部指导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选举产生了联合社组织机构,明确了“一社五部”,落实了办公地点和香椿加工厂房,为涧池镇香椿产业建成见效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统一标准建设,该县各村党支部指导合作社都建立起生产发展部、物资供应部、技术服务部、财务管理部、产品加工营销部“五部”。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分业,又相互协作,各项工作实现了专人专管,从而提高了合作社运行效率,降低了合作社的农资、用工等运营成本,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争取了利润空间。

各村党员积极参与“五部”日常工作,郭昌和就是五坪村技术服务部的成员,有着30年的养蚕经验。群众有了技术难题,郭昌和就主动上门指导,正如郭昌和说,只有自己懂技术,才能带动群众发展产业。

产业园建好以后,党支部指导合作社采取划地到户、委托代管、返租倒包等方式,让社员至少选择一种带贫方式,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解决合作社的产业管理难题,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这么多年来,该县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建设。“2017年开始种猕猴桃,当时就想着老在外面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刚好镇上又在推广猕猴桃种植,所以我就决定回家种猕猴桃。”在观音河镇义兴村自家猕猴桃种植园忙碌的刘美全说。目前,观音河镇把猕猴桃作为全镇的重点发展产业,该镇义兴村、中坪村等5个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现在已累计发展猕猴桃产业园区2000亩以上,而更大规模的开发正在酝酿中。该镇还和陕西福地牧业有限公司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和企业签订保底回收协议,企业派出资深技术员驻镇指导,解决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技术难题。

汉阴县各镇、各村在“南茶北果川道园”的总体发展思路基础上,根据自然禀赋、群众种植习惯,经市场调查和群众代表共同商议,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项目。按照“四化五统一”的要求,主攻茶叶、蚕桑、猕猴桃等适合县域发展的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社一园,一业为主、他业为辅、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产业格局。今年,该县在已经建成的基础上,预计再新增土地流转3万亩,新发展茶园1万亩、蚕桑0.7万亩、猕猴桃1万亩、果蔬0.3万亩,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产业发展为该县注入新动能。为扶持茶叶、蚕桑、猕猴桃产业的经营主体,该县去年出台了《汉阴县发展茶叶、蚕桑、猕猴桃三大产业促农民持续增收奖补办法(试行)》,给予资金奖励为茶叶、蚕桑、猕猴桃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各村党支部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将产业奖补、易地搬迁腾退奖励等资金入股到“三个一”产业合作社,与合作社签订10年入股协议。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136个合作社,贫困群众入社1.4万户,入股资金8200余万元,为扶贫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平梁镇兴隆佳苑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亩,建成蚕桑产业基地。在党支部的组织下,合作社吸纳搬迁群众入股318万元,为蚕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自基地建设开始,合作社平均每天雇佣60余人务工,使搬迁群众得到了实际收益。“在合作社务工,既照顾了家,又就近挣了钱,真的很方便!”家住兴隆佳苑搬迁社区9号楼居民袁泽勇自蚕桑产业园建成以来,就在园区干活,每月收入2000多元。近期,他作为技术骨干被合作社选派到安康蚕桑站参加小蚕共育培训,进一步提高自身养蚕技能,学习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