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秦巴文旅

开发景区“学我者死”

■ 秦 风

当下,人们把旅游产业称为“朝阳产业” “黄金产业”,认为它投资小,见效快、财政贡献大。这本是好事,可是在发展旅游过程中,一些地方没有抓住特色,一味地“复制、粘贴”别人的模式,导致景区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低下。

前些年,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在没有多少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精心打造出了一批景区,可谓匠心独运,极具特色,赚足了眼球和“银两”。于是,各地方政府把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大批企业纷纷投资开发。这本是好事,可一些地方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看到外地某类景区火了,就立即着手打造类似旅游项目。项目不经认真论证、研讨和评审就盲目上马,表面看起来是遍地开花,轰轰烈烈,实际已为失败埋下了伏笔。一些地方看到外地古镇红火了,他们就打造古镇,或修旧如旧,或无中生有,于是,一大批毫无文化特色的仿古建筑诞生了,“山寨版”的古村、古镇、古城比比皆是,让人看了大倒胃口。看到别处的峡谷做大了,便选一条山沟,不管是不是峡谷,就开始开发建设,修一座接待中心,建一条旅游步道,修几座小桥,弄几个水景,就开始经营。看到外地名人故居成了旅游热点,于是,各地纷纷搜罗地方名人,要借名人或古人的光环做文章,一些地方为争夺名人故里甚至还打起了官司。看到哪座山出名了,便如法炮制,修栈道、建金顶、架索道、建宾馆、请名人、搞论坛,忙得不亦乐乎……

发展旅游是好事,可脱离本土实际,盲目地“复制粘贴”别人的产品,势必导致景区缺乏个性特点和文化内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景区有的立足未稳就黯然退场,有的尚未开园就“胎死腹中”,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旅游景区发展到现在,已进入了“大浪淘沙”模式,在这个模式里,一些无特色、无规模、无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势必遭到淘汰。打造景区,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样,景区才能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