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产业

城市的年轻人都在谈什么?

党信朋

中国古代就有非常出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和氛围对人影响很大,后来也有人辩证地告诉我们,当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时,要学会适应环境。

两年前,到苏州吴江出差,和朋友在夜间露天大排档感受城市的烟火气,一边喝着小酒,探讨的话题始终离不开行业或者技术,某某公司又出了新产品,某某工艺有了改进,某某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又增加了等等。交流中,有种微妙感觉,觉得自己和这个时代融入在一起,在跟随着,是那种随同大部队没有掉队的安全感。

又一次在虎门出差,夜间和在虎门创业的发小交谈,他说,在异乡创业也有各自难处,但总的来说,在南方做事还是要“单纯”些,他所说的单纯,是指只要奉行规则,做好产品,服务好客户,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处理各类“人际关系”。

前些日子,从苏州返乡创业的朋友说,他回家后,工作效率比原来下降了很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变化很可怕,本来10分钟可以交流完的事,非得花费两个小时以上,不拉拉家常、套套近乎总担心会得罪人。

以前我们城市的年轻人一起聚会,聊的往往是我认识谁,或者某些“名人”的趣味轶事和八卦,即使谈到某个项目,范围也是城市以内的事,这种圈子和氛围自成一体,身居其中并不觉得有何不妥。这种现象,可能与以前城市的开放和与世界的关联程度有关。

曾有位六零后前辈疑惑问,城市的年轻人呢?想当初80年代,我们年轻时多活跃啊!我说:出门打工去了嘛,你那个年代还没有“孔雀东南飞”一说,所以年轻人都留在当地。

城市的年轻人在谈什么,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活力和发展方向,和一群时刻都谈着产品和技术的年轻人在一起,只要有心,总能遇到很多机会,还能通过头脑风暴撞击出一些思想火花,这种氛围形成正反馈,带动城市的多元化和繁荣,而繁荣的城市又会给年轻人很多机遇。

一篇报告当中,我尝试提出一个观点:让城市年轻化。在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城市因为年轻人大量流出,老龄化程度会更严重,而留下的年轻人,他们每天思考和关注的是什么,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其他同龄人能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小城市,天生能提供给年轻人的机会就少,倘若再加上自身认知限制,就牢牢把我们封闭在一个狭小圈子,这种和世界“脱离”的孤独感,慢慢会形成一个自我保护的壳,从而更不愿接受新事物冲击。开放的环境会越来越开放,封闭的环境也越来越趋于封闭。

前段时间,看到些小城青年的文章,城市年轻人也在不同领域寻找自身角色和定位,也都是积极向上的人生和生活态度。而经济发展方向,产业转移趋势也会像浪潮一样把年轻人推到不同位置,年轻人要想站在潮头,就要首先感觉到这种趋势的力量。平时关注什么、交流什么,就是内心认知的真实表达,所以,城市的年轻人在谈什么,明显能感觉到几种不同生态的差异。

此前某部门一位领导谈到引进人才时说,他们引进了个生物领域的博士,提供的条件都很不错,时间不久,博士还是想离开,询问原因,博士说:“条件很好,但我在这里缺乏沟通交流的人,遇到一个课题或难题想找人交流探讨下都找不到,这不利于我持续成长,时间一长,我可能就落后了。”

城市的年轻人平时在关心什么、谈什么,真的很重要!因为年轻是活力、是未来的力量,也是无限可能的存在。尤其当城市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时,年轻人更应敏锐感触到改变,并快速做出反应,踏上城市前进的节奏和步伐,同频共振,使城市和我们都能获得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