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社区

家风伴我书中乐

朿宝荣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幼年丧父,和奶奶相依为命。七岁时,父亲便给人放羊打零工,勉强吃上一顿饱饭。

雇主马三娃子家道殷实,请了个私塾老师为儿子上私学。然而,只可惜他儿子愚钝,书念不进,常挨老师的教鞭打头。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小在贫困和饥寒交迫中长大的父亲,懂事早,勤吃苦,总想为家里分忧解愁。每次父亲把羊赶回圈里,走过窗外听到私塾老师的教书声,就不由自主停下脚步向里张望,多么渴望自己也能走进学堂。一次,父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悄悄地趴在窗外,仔细听着老师的授课《三字经》《增广贤文》……老师在黑板上的一笔一划,他都深深铭刻在心里。父亲的识文断字,是从窗外瞟学来的,从没正儿八经上过一天学。

姑婆余心不忍,便把父亲叫到自家牛肉泡馍坊打零工。其实,就是放在身边照看着父亲生活,能有衣穿,有饭吃,有温饱。因此,父亲这一生都感激姑婆,并教育我们,做人要以滴水之情,权当涌泉相报。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多灾多难的命运,练就了父亲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也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父亲长大后的第一份工作是邮递员。在那个交通不发达和经济落后的年月里,邮递员基本是靠两条腿翻山越岭送家书,邮挑走到哪铃声响到哪,若是口渴了,走到谁家门前,摇一下铃声,老百姓自然就会递一碗水解渴,就连山上的土匪,也从来不会抢邮差。无怪乎,古诗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父亲说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抢邮差那是缺德事,是要造报应的。那时父亲跑的是从安康到平利洛河、再到镇坪线路,一趟来回就是一个多星期。山道弯弯,邮路很长,也常有野生动物出没。一次他走到牛蹄岭下,太阳像个大火球要把人烤焦似的,于是他把邮挑放在一棵大树下,在荫凉处撩起衣襟扇着浑身大汗,见一个人急匆匆跑来趴在水沟边喝水,可能是受热渴急了,冷热交替激了肺,猛的倒了下去,过路人看后十分惋惜。

父亲是家里唯一的一根独苗,工资又低,便辞去了这份工作,到原安康县建司当了一名建筑工人。

父亲爱读书,嗜书如命。《三侠五义》《封神榜》《三国演义》《七侠五义》《水浒传》……可谓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倒背如流。记得小时候,我爬上木楼,发现有一个大木箱,里面一摞一摞的书籍,全是黄裱纸类竖行古书,他从来不让人去动。许多年后,我调到安建集团工作,一位年过六旬的项目经理和我说起父亲,他说那时他在我父亲手下当小工,每到快放工时,父亲都会给他们讲一段章回小说,讲到精彩处,总要说“要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第二天不想再来工地上工的人,冲着父亲的段子也得来。

父亲养育了我们七个子女,家教很严,教育我们在学校要听老师话,回到家要勤快,不要干让人唾骂无良的事。记得1969年春天,是我报名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早上放学后,我兴高彩烈一路欢笑。当路过父亲施工的向阳二队公房子前,看到父亲正在门楼上做“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纸筋灰红色字,我大喊一声:爸爸我放学了。他连忙站在木架上放下手中的活,问我上学第一天老师教些什么?我脱口而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亲站在那里笑了,而且笑的很爽朗。一次,我们学习小组几个同学写作业熬到深夜,我回家后,父亲开门听完我的解释,说什么也不相信我有这种吃苦精神,硬拉着我的胳膊去同学家对证,这件事留在脑海许多年,久久挥之不去。

父亲一生谨小慎微,做事光明磊落,他常说:青年人的光气,就如在刀尖那一瞬间,人生能有几回搏?现在父亲已经不在了,每每想到他慈祥的面容,宛如就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