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产业

深耕三十载 筑梦新农村

通讯员 李开涛

农业科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生产力,而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基层农技工作者,则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在秦巴山区的旬阳县双河镇,就有这样一位基层农技工作者,他毕业于原安康农校农学专业,将人生最好的31年献给了农技推广,始终不忘“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初心,时刻把农民增收和全镇产业发展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稻香水田里,他又撸起袖子、光着脚丫在忙碌着。他就是双河镇农技综合站农技干部李山东。

夏日炎炎,一顶草帽、一个公文包,脱了鞋袜就下田,这就是李山东行走田间地头的“标配”。甚至在比室外还要高几度的大棚里,已经52岁的李山东依然不厌其烦地在给种植户讲解管护知识和病虫害防治。

“这么多年来,都是山东在教我们种水稻,不断引进新品种,培训新种法,现在的亩产量较几十年前提升了好几倍。我们种过地的人都和他熟,一起干过活,一起喝过插秧酒。”马家村二组的詹先海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说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全镇的水稻种植从亩产只有400斤,到推广‘两段’育秧法,再到目前大力发展的稻田养鱼,技术不断革新,亩产量也翻了几倍,外加养鱼的收入,村民省心少费力了,还能多挣钱,我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光脚站在稻田里的李山东回忆着过去。

从旱地耐寒育秧到盘育抛栽,再到机械插秧;从广日矮老品种到谊香2115新品种,再到全镇千余亩的稻田养鱼推广种植。每一项技术和品种的推广,都是靠嘴皮子磨出来、腿杆子量出来的。

李山东是旬阳县隆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专家工作站的一员,负责农业种植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协调解决园区发展遇到的实际困难,他也倾注心血到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之中。2019年3月,园区规模化发展需要流转土地,他挨家挨户去动员、做政策宣讲,直到全部协调成功。后又奔赴河南考察红薯新品种,签订种子采购订单,园区购买完成后,李山东又负责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年底按市场价回收,种植期间各家各户如有难题,他也及时上门到地指导和解决问题。

据李山东回忆,那时下村全靠一双长脚,大多村组不通车,走村串组推介新品种、推广新方法,经常都是两头不见天,一年下来一双大脚板只见老茧和皲裂。不过,他也养成了现在每天晨跑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现在微信运动的步数每天都在25000步以上。

爱笑又爱眯着眼的李山东,多年的植保工作和田间地头的基层工作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仅凭虫子的飞行姿态就能区分眼前飞过的蛾子属哪一种,仅凭作物发病的部位就能知道病症和治病“良方”。“他能在一丘田里找到发病的植株,他那眯着的小眼睛,是‘鹰眼’。”他的同事们经常这样调侃着。

“下决心在2016年注册成立合作社发展黄花产业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李山东靠得住,有技术又务实,有他在肯定能把产业发展好。”旬阳县天门山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顺明说。

目前该合作社发展黄花215亩,2019年带动贫困户务工108人,发放劳务费用19万余元。李山东主要负责黄花种植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一月份到地里指导施肥除草等方面的田间管护,三月份指导喷洒农药等方面的防病虫害,六月份指导烘烤技术。在销售不畅的时候,他还帮忙联系石泉振兴公司订单销售,以及线上电商平台销售,线下“消费式扶贫”销售。

默默耕耘,终有回报。多年的努力下,双河镇建立起国家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园区也在2012年获批省级农业园区,全镇稻田养鱼面积逐年增加,村村有集体经济合作社,有主导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