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

语文课,让情思“飞”起来 

李建明

语文是情感思想与语言的结合体。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如何解读文本中的丰富情感,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赋予学生思想和灵魂,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在。

情思是语文教材中所塑造的形象,是希望超越艺术形象追求永恒意义所在。一片荷叶、一只猫、一杯春酒、一个背影等,物物有思想,处处见真情。这些形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是学生学习中体验和感悟的重点。 

要用情思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在教学时教师应对文章的情思资源进行多元化挖掘,让教材中的情思显现于语言教学而又超越语言教学。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挖掘出作者对春描写的情感——挚爱、赞美,也要挖掘出对充满勃勃生机的新生命的召唤,解读出人对新生命的挚爱珍惜的思想情感。鲁迅的《孔乙己》既要挖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也要挖掘出对可怜人儿的怜悯之情。在教学设计时突出把挖掘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进行联系、融合,才能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资源。

要用情思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以学生的情思为支持,在与文本的情思相碰撞、比较中,才能实现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真实认识、感受,表达出对大臣们阿谀奉承的鄙视、对皇帝虚伪无耻的蔑视,同时结合现实社会类似的现象,让学生去思考、去比较,让自己的情思与文本情思产生火花,才能真正使学生情感、思想受到洗礼,催发对人生善恶、人性美丑的认识。

要借情思塑造学生的人格。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作家们用真情、真性乃至热血和生命铸就的情感世界,正好作为学生情感培养、接受先进思想走向理性的催化剂。学生对教材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思想、性格、情感的变化和形成,最终走向成熟。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闰土的形象解读出封建礼教对人的无形迫害,还要解读出“我”对自己希望的茫远、对希望的感伤。学习时不应只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文中人物形象,还应以悲悯的眼光去认识人物的命运、情感、思想,去触动学生的灵魂。再让学生围绕“我们如何对待希望、人生未来之路”进行讨论,这样就会借助文本的情思引领学生的情思升华到理性高度,把学生的灵魂带入到崇高的境地。

让语言“活”起来,情思“飞”起来,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避免学生成为思想的矮子、情感的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