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末

尊古出新 循真至性

——记安康青年书法家成欢


  自叙帖临摹



  行草条幅



  成欢回安康指导程子书法学校的学弟学妹们学书。


记者 凌子越

在秦巴汉水之间,有一批研习书法、志在书法的青年人,在探寻书法的道路上刻苦钻研,笔耕不辍,不断有人在全国重大展赛中崭露头角,取得骄人成绩,行书、草书同时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展的安康小伙成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成欢生于1995年8月,十六岁时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程楼贤先生学习书法,2013年考入河北美术学院,受诸多老师指导,善习行草书体。2017年评为河北省省级优秀毕业生,后留校任教,2019年当选为安康青年书协副主席。

受到二王烛照与现代正统书法教育浸润多年的成欢,对于书法技艺不仅上循古法,还有着自己至真至性的理解。他认为书法不能只是对古人进行一味的模拟效仿,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生命底蕴的流露,是精神生气的灌溉,能够抒情达意、形其哀乐,表现出真实的自我。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他先后入展第五届西部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草书展、文化部第六届丝绸之路展、首届中国书法大厦展。在成欢的行书、草书双双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之际,记者与其展开对话,畅叙他的书法之路和艺术真知。

记者:是什么机缘促使您走上了书法之路?学书期间受谁影响最深?

成欢:第一次听到书法这个词是从小学老师的口里,但那时并不懂,直到母亲给我买了好几本司马彦的硬笔字帖,我才知道有练字这回事儿,那时语文老师还曾当众夸奖我的字写得好,我也颇感自豪,从此对写字就有了兴趣。到了高中时,一次偶然听别人说有书法艺考专业,心里没有多想,就去报了名,自此认识了书法上的启蒙老师程楼贤先生,开始真正的接触书法,经历了四个月的学习后,考到河北美术学院,选择了书法专业,越学越喜欢,就坚持到了现在。

在大学期间我们的课程很全面,涵盖了篆、隶、楷、行、草以及篆刻,大三时来了一位行草书老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从此开始了与行草书的热恋。这位老师就是刘宏卫先生,还记得刘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如董其昌语:“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孙虔礼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通篇之准”等等。诸如此类的书论名句对我们的创作颇有指导意义,刘老师上过两周课之后,我们全班的行草临摹和创作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临帖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临摹以追求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要求注重书写的节奏,点画的自然书写,才有可能形神兼备,这样也更容易转换到创作上,这一时期的创作为我打下了雏形,让那时的我重新理解了什么是创作。值得庆幸的是,之后又遇到了陈阳静院长,他是我学书道路上的又一位引路明师,在书法的认识上给了我很大启发,通过对古人作品进行解读及创作思想的灌输,让我发现了新的境地,从而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行草创作中去,至此我的行草创作才真正地迈入轨道。至今仍非常感谢这些老师的授业之恩。

记者:您的行书草书几次入展全国展览,在创作和参展方面有什么独特的秘诀?

成欢:谈到创作,我觉得观念很重要,怎么解读古人,创作的方向怎么取舍,我也经常遇到这些问题,当技法提高到一定阶段时,就会遇到瓶颈。以我自己的感受来说,这一时期的创作容易出现妩媚油滑之意,缺失生拙质朴之美,此时需要从古人的作品中重新找到突破点,或以章法,或以用笔等为线索,探索出新的前进方向,在审美认识上也会更有倾向性,作品表达的抽象关系也更丰富,营造的整体章法更奇绝,格调也更高古,从而使作品的外在提升一个境界。作品的内在提升是作者涵养学识的外现,我们读古人的作品,是他们的文人气质和对古法的取舍打动我们,这种文人气质正是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表现,这是我们的作品里所欠缺的。

孙过庭《书谱》有言:“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这句话道出了艺术创作的旨归。书法创作要做形而上的探索,这样的作品才具有高度,比如说当代王镛、何应辉、沃兴华、鲍賢伦等老师,他们的作品是有境地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书家写得很前卫,个人觉得这也是一种探索,至于这种探索成不成功,这是后人的事,作为这个时代年轻的书家,我们应该奋勇向前。

在学古人的时候,也要关注当代书坛,正所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当今书坛不乏技法之高妙者,某些名家的作品古意颇足,似有唐宋气息。再看展览上的作品,取法也很全面,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的诸多名家。但能有自己面貌者也是屈指可数,在这里面尤以二王一系行草书最多最易雷同,这类作品写得好了也最容易获奖,所以只要是这类作品得奖了,后面必定有一群跟风的作者。我所认为的好作品,应该具备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古人的继承;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原创。当别人看见你的作品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作品就有神韵了。当然,参加展览的作品都是精心修饰的,体现作者本真的心境意趣就少了许多。

身处时代洪流,作品的形式内容也要彰显时代精神,这也是作品在评选时的一个重要因素,简洁大方,不要过度拼接,这是中国书协近些年展览明确指出的,在作品的内容上,也要精心选择,自作诗词是首选;全国第四届草书展我入展的作品就是自己写的词。在大家的技法不相上下时,文词的功夫就会增光添彩,其次就是选择古代的诗词文赋及历代书论等为内容,书写时要把文词之意和笔墨情趣相融合,令诗情笔意相得益彰,作品的文人书卷气就表现出来了,如苏东坡《黄州寒食帖》、陆游《自书诗卷》表现的诗人气质与笔墨情趣的高度吻合,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这一点也正是当代展览所需要的。

记者:您如此年轻就成为了书法领域的佼佼者,将来会主攻哪个方向?

成欢:在创作时,首先要给作品定主调,其次在风格上要统一,表现要多元化。我的创作是以唐代大草为基调,这个过程要博涉多体,以汲取营养,尤其是草书,孙翁云:“草贵流而畅。”那么用以表现流畅的线条就显得至关重要,西周金文、秦诏版、汉代磨崖刻石等等都是日常锤炼线条的经典碑刻。

董香光曾论述到:“作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一幅好的行草书作品既有跌宕起伏之势而又通篇和谐,整体与局部统一,以奇为正,变而和谐。其章法如音乐一样起伏随势,收放有度,错落有致,气息自然流动,极富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陶醉神怡。在笔法上中侧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在行笔过程中,要使线条始终保持一种凝练坚韧、富有弹性的质感,线型“圆”、“厚”,执使转用,流畅通达,方得古人用笔之玄妙。在字法处理上,苏东坡先生云:“大字当使结密无间,小字难能宽绰有余。”因此须考虑字之大小,加之方圆、左右、聚散、正欹、动静等矛盾冲突,使字的间架结构与笔触获得统一。整个创作过程伴随时间的变化,书写速度也呈现相应变化,书写状态也由开始的拘谨过渡到轻松自然,心手相称,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做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得以遍临诸家法帖,融诸家之所长,张旭的《断草千字文》和怀素的《藏真久在帖》《苦笋帖》体势之开张,变化之万千,是草书作品中的神品,学书有博取诸家而专攻一体之法门,然行草之妙,非天资聪慧者不可得,余之笨拙,望以上下求索之志,得古韵一二,亦无所求矣。

成欢,1995年出生于陕西安康,2013年考入河北美术学院,受诸多老师指导,善习行草书体,2017年评为河北省省级优秀毕业生,后留校任教。

作品入展经历:

全国第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行书、草书同时入展,

第五届西部书法篆刻展

第六届丝绸之路书法篆刻艺术展

全国第四届草书展

首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优秀奖),

全国农垦杯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河北省庆祝建国70周年优秀中青年书法作品展(金奖)

河北省改革开放40周年书法篆刻展(金奖),

河北省第二届群众展(优秀奖),

江西省首届行草展(一等奖),

第三届翰墨朝阳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第十届西部房车博览会丝路明珠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山东省即墨杯书法篆刻展(提名奖)

第三届陕西省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山东省孔孟之乡全国隶书展(优秀奖)

中国临沂临书大会展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