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末

汉魏风骨行草出

——著名书法家刘晹光先生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其启示


  雨过琴书润 风送翰墨香
  刘晹光 书



  夏雨春云秋夜月 唐诗晋字汉文章
  刘晹光 书



  唐·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赵宏勋(刘晹光弟子) 书


白金城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浑厚的线条,变幻的线条,有着书家生命律动的轨迹;书家的思想、情感通过外视的线条的技巧而隐晦地表达出来。水准越高的书家,他在书法作品中蕴藏的思想和情感越是丰富,其精神容量越是巨大,书家付出的心血也越是惊人。

展开书法家刘晹光的书法作品,略带苦涩、愤懑而又雄强的线条以其抽象之美曲尽天地万物,意蕴人生百态;如波澜壮阔的命运与英雄交响乐在耳畔阵阵掠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从刘晹光的书法中获得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对人生的各自体味。

刘晹光的书法作品,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个人风格、深远的意境和感人的时代精神呢?这与其不同寻常的阅历息息相关。

先看刘晹光的学历。刘晹光生长在书香门第,其父是清末秀才,曾任民国时期的安康县教育局长。刘晹光自幼受家庭熏陶,背诵四书五经、古典诗词,十岁学习书画,奠定了国学基础。少年时书法即有名气,常代替父亲在公众场合赋词习书。上学期间,他会弹钢琴、拉二胡,登台演过戏,年轻时在篮球场还是一员猛将。按学历,刘晹光学习的年限不过相当于现在的初中生,但刘晹光的“潜力”和终身不间歇的学习思考,使他的书法在晚年集大成而达到巅峰。

刘晹光的书法阅历是怎样的呢?刘晹光二十岁时在安康城已有书法名气。二十七岁任神木县党部秘书时,为抗日将士募寒衣时书写“激昂未免闻鸡舞,慷慨犹能击筑歌”条幅,被高价购去,引起榆林党政军学商的注意,受到榆林县长、燕京大学毕业的篆刻家侯石年的敬佩。书道影响了官道。刘晹光二十八岁时赴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受训,其间结识了书法家周伯敏,向其学习“转指法”。在周伯敏的引荐下,结识了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对一些书法上的疑难都得到于右任的满意答复。这三位有造诣的书家对刘晹光的“指点”极其重要,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刘晹光的书法很难有大的突破而形成自己的独家面貌。

刘晹光的人生阅历又是如何呢?刘晹光十七岁时即参加工作,任兴安师范的教育管理员。二十四岁时以安康中学童子军团长身份赴庐山受训。二十七岁时进入国民党政府,担任过县民政科长、县党部书记长等职。1949年11月27日,随安康自卫团起义。三十八岁后,刘晹光便跌入了人生的苦海,公布为受管制的反革命份子。曾自杀被妻子救活。随后以反革命罪被捕入狱,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后劳动改造。1973年刘晹光已六十岁,此时刑满了。刘晹光“为不连累子女,申请留厂就业。虽然刑满了,但实际上精神上的压抑和当犯人并无什么区别。”

刘晹光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落差,在侥幸存活后,人世间还有什么看不透看不开的。人生的磨难对于普通人来讲,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对于有思想有造就的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晹光曾长时间广泛地涉猎了书法门类的“真草隶篆”,最后为什么将学习的侧重点和创立自家风格的路子定位于“以汉隶魏碑为风骨,以行草出之”呢?笔者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探寻:

从书法的发展历史来看。唐楷整饬森严,历代各路大家已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摆在那里,后来者几乎没有逾越的可能。以楷书为基础、以行草出之的历代名家比比皆是,后人极难突破。魏碑汉隶的特点是“刚强自由”,这一审美价值曾被长期忽略,这使学书者有了“创新”的极大空间。晚清以来,一批有志于书法创新的名家大家使久违的“篆书汉隶魏碑”重放异彩,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为赵之谦、张裕钊,其影响深远至民国之初。

从时代精神来看。民国初期,面对晚清以来国衰民穷的柔弱社会现状,整个社会进步思潮是“求变图强”。以康有为为首的书法革新派更加强调了“汉隶魏碑”的审美价值,魏碑的“刚劲雄强”同时代的“求变图强”相吻合。汉隶空旷疏朗的空间意识和节奏明快具有运动感的特征,也与民国初期人们从封建桎梏下挣脱出来,寻求思想解放,向往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相合拍。

从刘晹光早期书法的路子来看。刘晹光少年时的书法启蒙老师师承张裕钊体,他深受老师的影响,但刘晹光书风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他本人的精神气质。刘晹光偏爱草书,是受了于右任的重大影响。

风格即人。儒雅是刘晹光的外表,内里却是经历仕途和社会磨砺的刚强风骨,这风骨经历了生与死的磨难和清贫与孤寂的相伴。于是,在熔炼、击打、淬火之后,这风骨愈老弥坚。在风骨的背后,是刘晹光人格尊严的自强和至死不渝对书法的精神追求。这风骨作用于书体,滋养和强化了个人的书体风格。

刘晹光大半辈子起伏颠簸,他期待祖国的“求变图强”与书法“求变图强”的完美统一。晚年的刘晹光目睹了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日益强盛,加上他个人错案的平反,精神十分振奋,挥毫抒发了“振兴中华”的豪情。国家的强盛使他的书风愈加“刚强恣肆”,如天马行空,纵横驰骋。

风格即偏激。刘晹光的书体以“碑”味儿为浓。“碑”较之于“帖”方显“刚劲”,而少了些许“帖”味儿的“灵动秀逸”。刘晹光在晚年已力图变革求新,他向自己的书艺提出了更高的追求:“寓秀媚甜美于古朴遒劲之中”。中国书画历来讲求“气节”,而“甜媚”历来是“气节”之大敌,是排斥和对立的。刘晹光敢于直闯“禁区”,胆识非凡。他对“甜媚”进行了“嫁接”,有了新见解,这就是:甜中寓美,媚中藏秀。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刘晹光变革书体已见成效。我们在“雄强刚劲”的碑味儿里同时发现了帖味儿“灵动秀逸”的神采。

艺术是通过比较而鉴别的。让我们对陈少默和刘晹光两位书家的书体风格作以比较。陈少默出生于高官显宦之家,生活环境优哉悠哉,有贵公子气质。陈少默的书法“帖”味儿浓,刘晹光的书体“碑”味儿厚。陈少默的书体“雅逸俊朗”,有道骨仙风之态,飘飘欲仙;刘晹光的书法“刚劲雄强”,有铮铮铁骨之姿,气冲霄汉。一个“静”美,一个“动”美。一个“养心”,一个“励志”。一个有着“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的神妙境界;一个则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雄放气格。一个幽默诙谐,宽容和善,“逸”是其书法的显著特色,以“逸趣”安适人生。一个棱角分明,内方外圆, “强”为其书法的显著特点,以“强健”壮人骨气。二人招式各异,但殊途同归,给人以不同的美感。

刘晹光将书法外在的形式之美与内在的诗词、绘画、哲理乃至生活等方面的修养相融合,构成了个人书法独特的审美趣味。最高的书画之格是讲气。刘晹光的书法有大家气,这是君子坦荡的浩然之气,不入俗流的纯正之气,铿锵凝重的阳刚之气。这是磅礴之大气。欣赏刘晹光的书法作品,给人以如下的感受——书作蕴含了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并传导给观者产生共鸣而精神振奋;有宏大的气象和深远的境界,使观者浮想联翩而陶醉其中;书作有一种精神的光芒闪烁,触动人的心灵而久久难以忘怀。

画家陈子庄感言:“凡是大手笔,其诗、书、画都是一看惊人,是常人想不到的,因为他的胸襟不是常人的胸襟。”这胸襟来自修养的底气。

刘晹光礼仪待人的“谦和”,见解事物的“真率”,纯正文人的“傲骨”,官场仕途的“隐忍”,构成了他性格的多重性。凡卓有成就的书家,其强烈的风格,必然是个性的自然流露而成天趣。官道绝对不能有真率直言个性的流露,温文尔雅也不会有“咄咄逼人”的书风。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性格的多重性是矛盾的是极难相容的。刘晹光将这性格的多重性调和起来,靠的是修养。修养,不是轻松快意的诵读;修养,有时是精神的炼狱。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他常常处在精神的煎熬与痛苦之中。这丰富而又矛盾的精神状态,也会在书体中“隐现”。在旧中国,刘晹光想有一番作为,曾长期身处官场,官场浑浊不清,复杂多变,他时喜时忧,忧多喜少;他矛盾困顿,常欲挣脱,骨子里向往的是“清静与自由”。他生下来,老天给他的使命就是作书法的圣徒。他心里早早就埋下了一颗健康的书法艺术的种子,那颗书法艺术的种子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要“萌发”而占据他精神的主峰。

刘晹光的晚年相对来说“心静”了,但外界和尘世对他的心灵不能没有触动,对此,他往往会流露在书写的条幅之中。针对不学无术的时代“宠儿”,他愤慨:“常将有日当无日,莫把运气当才气”。对纷扰烦心的世事,他发出“人间火气太重,瑶池琼浆难寻”的感慨。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由儒、道完全进入禅境之中,已“超然物外”。他在八十三岁时借用佛家的话在写给全明的条幅中表露无遗:“心无异象,意绝妄想,六根寂静,端作默念,万无一失”;并嘱咐:“珍之又珍”。

刘晹光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曾经死的心都有了,他的肉身存在早已没有意义,支撑他活下来的,是将生命溶进书法的精神寄托。他的书法是生命的结晶。刘晹光则心如止水,以清贫、孤寂与书法为伴,以宗教般的虔诚殉道,丝毫不敢懈怠和亵渎。如果说刘晹光还有功利思想的话,他是要通过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书法的高智慧来展示他存在的人生价值。无论君民人等,只要上门求字,刘晹光即给满足,不管对方有无利益。刘晹光的晚年物质相对匮乏,但精神绝对富有。他参加了下至地方上至全国的各类书展。为文化单位普及书法,培训了大量的爱好者。结识了有志于书法的地方骨干,并答疑解惑。对儿童书法倾注了爱心,少数有造诣的“小书法家”在他的指导下,在国际上展出获奖。刘晹光的书法多以馈赠的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他的人品、书法之“美”永远感动着人们。

刘晹光非同一般的书法成就,除了他自身的“能量”之外,还与书法的环境有关,安康南北交融,书法的氛围浓厚,有推动中国书法进程的人物。王戎、沈尹默、陈少默、刘晹光这四位安康籍的书家,除沈尹默擅长行书外,王戎、陈少默、刘晹光则独青睐于隶书,尤其是汉隶,他们对中国隶书的创新发展有着不同的贡献。

刘晹光是安康书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以汉隶为根基的行草书作代表了近现代安康乃至陕南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安康近现代书法的“权威”。权威的产生,使我们荣耀、自豪,给我们激励。权威的产生,也易使书法的发展受到约束。我们应以崇敬而又自信的心态,避免在权威的笼罩下,望而却步或亦步亦趋。有志于书道的书家、爱好者应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创造出有时代气息的崭新的书法艺术作品,给人们以美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