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百姓茶坊·要闻

调查研究要在“度”上下功夫

■ 邱益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调查研究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项重点措施之一,贯穿主题教育的全过程。搞好调查研究,需要在“度”上下功夫,坚持“多维度”“多角度”开展。

调查研究要注重“广度”。登高望远,不惑前行。开展调查研究,要严格按照主题教育相关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广泛收集了解关于政策落实、发展稳定、民生福祉、群众诉求等各方面情况和问题,了解多了、眼界宽了,才不会“一叶障目”“坐井观天”。在调研过程中,既要谋深谋远,紧盯重大政策导向,围绕经济发展、项目规划、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对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升等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开展调研,又要落细落小,聚焦群众的诉求心声,关注身边出现的小问题小矛盾,留意看到的听到的不合理现象,多角度小切口开展调研。

调查研究要注重“深度”。砥志研思,鞭辟入里。调查研究的对象往往是纷繁冗杂的,具有迷惑性和复杂性,需要进行深入调查,了解问题全貌、掌握核心本质,经过透彻研究,理清矛盾根源、得出应对策略,才不会“走马观花”“袍笏登场”。要深入基层一线,不仅“身入”群众,与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面对面交流,听真话于群众,找问题于一线,得结论于实践,还“心入”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调研理念,关注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要深入问题的本质内核,去除枝节、拨开迷雾,掌握“一叶知秋”“解剖麻雀”“追根溯源”“对症下药”本领,把大量和零碎的内容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综合思考分析,透过现象抓本质,找出事物内在规律。

调查研究要注重“力度”。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调查研究目的是发现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研究对策解决问题,秉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和韧劲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才不会被质疑成“虚与委蛇”“逢场作戏”。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对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能当下解决的,立说立改、即知即改;对一时解决不了的,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对需要集中整治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专项整治;对久治不愈的顽疾沉疴,及时汇报、群策群力,真正把功夫下到动真碰硬出真招、求真务实办实事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调研才有泥土气息,有群众声音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

■ 殷朝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在主题教育中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弄明白症结,拿出解难题的实招。

调研需会说百姓话。到基层一线调研,需要入乡随俗,了解农时农事,会说百姓话,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听到真心话、了解到真实情况。面对老人,一句“大爷,您高寿?”比“老乡,您好”更能拉打开话匣子;一句“今年收成咋样?收有几担苞谷?”比“今年有多少钱收入”把收入情况了解得更准确、更客观。只有说出了群众能听得懂的话,不说官话、场面话、客套话,群众才能跟你掏心窝子,说出心里话。

调研需会走乡村路。到农村调研,既要能走水泥路、柏油路,还要能走土路、山路,要避免坐在车上走马观花,应多到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的村组、农户,重点关注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三留守”人员。只有这些弱势群体才更需要帮扶、才会更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将这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妥当,全村乃至全镇将不会有问题。因此,开展调研,要不怕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多往偏远地方走、多到落后地区看,才能掌握到第一手资料。

调研需会登群众门。调研不是单纯地座谈,还需要实地查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比如说,了解贫困群众是否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既要认真听取群众的自述,还要实地登门入户了解。看看米缸子是不是米面粮油齐全、时令蔬菜不缺;看看衣柜子缺不缺四季衣裳、被子薄不薄;看看住房安全不安全,有没有明显裂缝,排水是否通畅等等。只有多听、多看、多查,相互印证,才能准确了解群众需求,才能因需施策,才能确保调研取得实效。

乡村振兴环境先行

■ 李成

乡村振兴,环境先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全市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在村容村貌、改厨改厕、新民风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硬件改造和生活行为习惯的引导,总体是向好的。但离中央、省、市、县“要以小康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精神面貌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引导群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难以一蹴而就。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物质上富裕、而且要精神上富足。”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切实摆上重要位置,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久久为功抓好落实,努力提高工作实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破解上述问题,引导村民从思想上、行动上转变作风,从而带动整体新风貌。

我们在基层该如何做?要结合村情实际,重新修订村规民约,通过召开群众院落会、小组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新民风建设,为群众提供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约束准则。要对孝老爱亲、勤俭致富、脱贫奋进等方面的先进事迹,由道德评议委员会进行论理辨是非,对评议出的好人好事、凡人善举,在村公示栏通过善行义举榜的方式进行广泛褒奖颂扬;要对道德失范、屡教不改的反面典型落实帮教责任人,结合实际,制定帮教措施,确定扶志工作库,引导其尽快改掉陋习,自觉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切实发挥道德评议效果。要积极发挥爱心超市作用,通过建立积分台账,按季度进行增减爱心超市积分,村民可在环境卫生、产业发展、孝老爱亲、好人好事等方面获得相应的积分,凭借积分兑换相应的物品。

唯有爱国才能进步

■ 彭召伍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围绕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内容,并对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重要部署。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就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从“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家祭无忘告乃翁”,从“捐躯赴国难”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主义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永恒的主题。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要坚持虚功实做、久久为功,坚持把教育和行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爱国主义精神落在“心”上,并生根、开花、结果。

爱国主义精神对人的言行的蝶变,表现在人们是否有爱国主义的具体行动。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群体,一个社会是一个整体,谁都不能离开这个大整体。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每个人,无论身处何地,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把爱国作为信仰,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一点一滴的爱国言行,从生活、工作的细节做起,向榜样学习,向榜样看齐,树立起爱国主义至高无上的核心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把教育和形式结合起来。教育内容上要能够与公民的思想与情感的基本需求链接,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公民的人生出彩融合在一起,凸显爱国思想引领公民美好人生,从而打造出公民思想的爱国底色。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更新内容,丰富活动手段,通过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公民真正喜欢起来,用公民喜欢看、喜欢听、喜欢做的方式深入民心。

有了具体的目标和形式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才能避免说空话、说大话,才能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爱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