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科教周刊

在“大成智慧教育”中更好成长

——“钱学森班”落户安康市高新中学纪略


  安康高新中学学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唱比赛中纵情欢呼。(校方提供)




  10月29日,安康高新中学校园电视台小记者采访来安康作专题报告的钱永刚教授。
  (校方提供)


记者 陈俊 实习记者 陈楚珺

2019年,钱学森姓名冠名和肖像使用管理委员会将橄榄枝抛向了秦巴腹地、汉水之滨。10月29日,“钱学森班”授牌仪式暨弘扬钱学森精神专题报告会在安康市高新中学举行。这也是继西安高新一中后,我省第2个中学生“钱学森班”,全国范围内的第50个“钱学森班”。

11月14日下午,阳光煦暖。一场拔河比赛的决赛正在安康高新中学的操场上举行。其中,参与比赛的就有该校七年级两个“钱学森班”的70名学生。欢呼雀跃,天真烂漫,是这群十二三岁孩子的显著特征。而如今,在记者看来,他们今后的成长轨迹也许会与同龄孩子有所不同。

面对刚刚挂牌的“钱学森班”这一热点,在采访中,记者故意追问高新中学校领导和这两个班的班主任:“你们打算怎样培养这些孩子?”得到的答复看似有些准备不足——“按照我们已经做的和正在做的来。”客观地说,这样的回答并没有所谓的看点,这群孩子在校方眼里,也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特殊”。但恰恰证明,高新中学成立以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正是契合了钱老的“大成智慧教育”构想。

偶然与必然

“钱学森班”能够落户安康高新中学,一次机缘巧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18年初,在一次活动上,高新中学的汇报获得了钱学森之子、中国航天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钱永刚,中国航天十二院院长薛惠锋以及钱学森姓名和肖像使用管理委员会成员的认可。他们认为,高新中学做的报告结合了钱老“大成智慧教育”和本校素质教育一些比较契合的点,做了充足准备,委员会对高新中学的印象非常好,当时就表示要来学校实地考察,如果属实就可以冠名“钱学森班”,甚至将来冠名“钱学森学校”。

得到认可后,高新中学积极筹备一系列冠名申请资料,薛惠锋院长带队来校考察。经过紧张的筹备和后续推进,该校顺利得到委员会的正式批复。据记者了解,今年秋季开学起,高新中学在七年级开设了“钱学森班”。

“这次能拿到‘钱学森班’的批复看似一个偶然,其实体现的是我校自成立之初便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符合钱老的教育智慧。”安康市高新中学文化建设与传播中心主任赵璇向记者介绍,他曾全程参与了当时的专题报告。

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人手一张课表”,是高新中学每个学生都享有的“私人订制”。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学术拓展、科技创新、阳光运动、艺术修养、传统文化”等五大类、106种素质教育课程。全校共306名老师参与到素质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的工作中,事无巨细地全天候指导,这也是被学生们称道的又一大“高新特色”。

2016年,在RoboRAVE国际机器人大赛亚洲公开赛中,高新中学余尹翔、庞启东同学设计的“洗头机器人”获得了大赛冠军;2017年,王黎骁、吴品卓、叶明浩的智能家居作品——智能窗,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8年,陕西省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多名同学获得省级一等奖;该校与市群艺馆、博物馆等共建户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艺术作品举办专题展览;在安康市各类活动中,高新中学获得的体育项目荣誉更是数不胜数。

目前,该校2900多名学生全部参与到素质课程教育中。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前提下,发挥“兴趣”这根指挥棒的作用,高新中学成功激发了学生实现创新发展的内驱力,通过科学赋予抽象思维,艺术赋予形象思维,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培育“通才、全才”的目标。

引导学生面对浩瀚的宇宙和神秘的微观世界、面对社会发展的瞬息万变、面对客观世界的纷繁复杂,并使其能够迅速作出科学、准确而又灵活的决断,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是新时代实现从知识型教育模式向综合创造型人才转型的现实需要,是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旋律,也是安康市高新中学一直以来的力量积淀所在。而这与钱老“大成智慧教育”的理想,正是不谋而合。

“像培养数学家一样上数学课。”

自授牌以来,安康市高新中学先后通过“向元勋致敬”主题征文活动、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专题展览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鼓励学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当代青年。

“虽然孩子们是通过校内选拔来到这个班的,但在成为钱学森班的学生之前,不管他有多优秀,他都还是个孩子。我们通过养成教育,让孩子们都普遍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接下来再接触老科学家们的精神文化内涵,就容易内化了,把大的概念性的东西化解成小事情,慢慢就渗透进去了。”“钱学森班”、七年级二班班主任赵丽这样说。

该班的学生杨秀石,就是老师口中“养成教育”的优秀案例。“我现在的学习是有规划的,从近到远,而且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独立多了。老师会让我们在最后一节晚自习写下明天的计划,完成一项就打钩,这样每一步都会有成就感。”在被问到进“钱学森班”学习以来的最大感受时,杨秀石说,“在学习了钱老这些科学家的伟大事迹后,心里有一种自豪和骄傲之感,我是钱学森班的学生,我也要变得更优秀。”

当然,只注重学生在学习和成长方面的共性需求,把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学习作风和伟大奋斗精神贯穿到普遍的习惯养成中,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里,老师们更能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独特的闪光点。“我比较喜欢语文,老师就鼓励我参加这方面的社团,平常也会让我在黑板上誊抄一些东西。”面对记者,“钱学森班”、七年级一班的吴懿晗同学显得有些内敛。“吴懿晗字写得好,文笔也很好,这是运动会他写的通讯稿,这是教师节他写给小学老师的感谢信。” 赵丽老师一边翻着她的朋友圈,一边向我们介绍。

“我以前在天津上学时,老师不会有特殊的教学方法。但在这儿,老师会对有需要的同学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比如物理课的教材讲完以后,老师就会给我们讲一些竞赛或者大学里面才能接触到的东西,现在会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了。”在包揽了今年全市期中联考文理科双科第一名后,通过老师的帮助和指导,高一年级十九班的魏梦茜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进一步打算,“没有最好,要考到更好的学校去。”

“像培养数学家一样上数学课,像培养作家一样上语文课”。尊重学生本身的差异性,根据各自禀赋,给予同等适宜自身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正如赵丽老师所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差异性,但只要重视行为习惯养成,认真对待,他们就能自律学好每一科。”

大爱与“大成”,“钱学森之问”的安康答卷

如果说大成智慧教育为培养大智大德,全面与专业辩证统一的人才提供了全新思路,那么,安康高新中学在学生培育上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就是钱老大成智慧教育培育全才通才的具体探索。

与“养成教育”同样高频出现在高新中学校园中的,还有“爱”这个字眼。“用爱育桃李,用心筑明天”,安康高新中学的老师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学子们“深情告白”——什么是爱,为什么要爱,爱什么?

“前几天班里一个学生摔了一跤,我们马上联系司机送学生就诊,还好检查出来没有大碍。”“钱学森班”、七年级一班班主任唐艺所说的这种情况,在该校司空见惯。学生生病,老师全程陪护,整夜关注病情也是常有的。

安康高新中学副校长李琼告诉记者,该校每个年级都有驻级校领导,便于扁平化管理,问题不过夜。而她正是驻七年级的校领导,办公室就和七年级的教室以及班主任办公室在同一层楼。

她还告诉记者,在日常的交流中,注重细节也是老师们的“必修课”,“你觉得,你认为……”这些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常用语也是经常挂在老师嘴边的。“因为更利于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甚至被我们做父母的拿来当做自我反省的标准。”身为一名初一学生的母亲,李琼这样认为。

在记者看来,正是因为老师无微不至地呵护,学生才会从一点一滴的日常相处中真切感受到爱,从而享受爱,学会爱。爱自己,所以不负青春;爱集体,所以乐于帮助同学,服务班集体;爱祖国,所以奋力前行。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同时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而这种完整,在高新中学对“钱学森班”的未来规划中,也有望谱出更加精彩的奏鸣。

记者从校方了解到,以钱学森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航天精神为主旋律,突出“立德树人”的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未来安康高新中学将以钱学森“大成智慧”的教育思想统领学科课程和教学改革,邀请院士、科技专家,具体指导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同时还与“西安交大钱学森班”加强沟通联系,和国内开设“钱学森实验班”兄弟学校交流互访,大胆实践钱学森课程。除每周1-2节引进专门的课程,提升科学素养,还将利用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基地等,组织有针对性的科学探索活动,再配合线上系列微课程,全面打造“钱学森班”的安康特色,让孩子们在大爱中温暖成长,在不断开拓创新中更接近“大成”。

从骑着摩托去深山里“请”学生来上课,到来报名的学生家长排起长龙,一批又一批高新学子在新时代的主旋律下成长为完整的人,而高新中学也用了6年时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现如今,“钱学森之问”的安康答卷正在缓缓铺开。正如该校入学宣传手册最后的调查问卷和自荐信留白,不同的主角、不同的答案,共同构成了高新中学未来发展的蓝图。而面对“钱学森之问”,安康要想走出陕西,甚至走向全国,何时能给出富有变化和创造性的答案,我们心向往之。

链接:

钱学森老先生晚年提出的“大成智慧教育”一经问世,社会各界云集响应。作为钱老教育智慧的生动实践,2005年全国首个“钱学森班”在北京海淀实验中学成立。此后,以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科学手段培育具有大智、大德的综合性创造人才为宗旨,全国各地一些综合指标过硬的中学和大学都陆续成立“钱学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