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末

书法欣赏品评的视角与误区


市直 吴纯宝

关于书法的欣赏和品评,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又很难用简短文字说清楚的话题。要想真正走近书法并能对书法欣赏达到一定高度,这不仅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及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具备相当的修养,更需要对书法本体有清楚的认识。

书法是最讲传承的一门古老技艺

由于本人对传统文化技艺门类涉猎有限,在我有限的认知范围内,认为书法是传统文化技艺里面最需要讲传承的。书法的诞生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出现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华夏文明早期的刻符文字即属于书法的孕育期,在这种刻符当中已包含了我们祖先对宇宙世界认知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时已将审美基因注入了运动起伏的线条里,形成了极具意味的图像和点画。熟悉中国书法史会让我们知道,文字在遵循实用和便捷的前提下,不断突破象形的桎梏和局限,使我们的文字点画不断抽象、规范和程式化,这一过程是历经人类文明发展不断淬炼和历经漫长大浪淘沙之后定型稳定的结果。历史所传承的每个文字的背后都有丰厚的文化寓意支撑,有其自身的严整性与规范性,这也是中国文字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更是书法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可见,中国书法必须是以书写汉字为前提的,而且汉字的固有美感也是书法不可剥离的重要内容,所谓汉字的固有美感即是文字学意义上的汉字之美,这种固有美感只有建立在汉字的规范书写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即使书法逐渐脱离实用的当下,我相信书法仍然还担负着这一使命。

从史前的刻符文字,发展到方块汉字,再经过“六书”的发展之后,我们的文字数量不断增加,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字体也日趋完善,古人在对不同字体的书写过程中逐渐谙熟“唯笔软而奇怪生焉”的毛笔性能,尽情地利用书写塑造着颇具审美意味的点画和汉字固有美感下的生命情态,这让汉字的结构空间、章法的布白、笔墨的浓淡苍润、书写的轻重缓急形成变化莫测而又意味无穷的节奏旋律。这种以实用为基础的纵情书写逐渐被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所接受和效仿,他们其中所留下的优秀墨迹、石刻被诸多后人奉为范本进行学习,同时历史把它们传承了下来。这些作品里对汉字书写的基本方法就成为书法相对稳定的表现语言,也是后人学习书法的基本遵循和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古人经典作品的学习、分析、临摹就成为真正学习书法者无法摆脱的宿命。

书法史如一条流淌向前的河流

通过中国书法史我们可以发现,书法不仅伴随文字的演变而不断发展演进,也伴随不同时代的文化社会风气呈现出自身的审美特征。古人在书论里总结不同时期的书法美学特征时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再看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轼等几位大家,从他们的书法风格上来分析可以发现,后几位都是取法学习王羲之行书集大成者,但每个人的个性特征都不相同,并形成了辨识度极高的个人风格风貌,这就涉及书法的演进与发展。

关于书法的创新,在当代书界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一些专家学者对书法的创新持积极的态度,而部分学者在面对书法创新这一观点时,是谨慎或保守的。他们并不否认书法不断发展流变的客观事实,但就书家个体来说,他们认为书法的学习是书家不断临摹法帖、体悟传统,不断丰富自身阅历,提升学识修养,涵养心性禀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品质和境界格调来建立自己个人风格的。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至于创新,到底怎么创,新又要怎么才算新,似乎很难说清楚。

不宜用美丑的概念划分书风

读古人书论和中国书法史会发现,古人从不以美丑来简单的品评书法,而是在“气”这一朴素的哲学概念的统摄下,用质朴与妍美来区分书法大体的美感特征,又以格调境界的高下和意趣的雅俗来品评作品,这在古人书论中,不胜枚举。质朴与妍美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例如用赵孟頫的行书书风和颜真卿行书书风比较,则颜真卿的行书就显得质朴而赵孟頫的作品就显得妍美,拿隶书中的张迁碑与曹全碑比较,曹全碑就显得妍美而张迁碑就质朴。质朴趋向于阳刚雄强苍茫,妍美则趋向于阴柔婉约温润,两者只是不同特质的美,并没有高下雅俗之分。在古人眼中书法属于雅物,不仅可以温养人的情致和心灵,使人获得充实与愉悦,还滋养人的精神,给人以力量。在书法品评中明确提出“丑”的概念,在我有限的阅读中,傅山算是第一人,他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的“四宁四毋”观点,当然从他的观点言辞也可以读出这并非是在泛泛论书,而针对的是“临池既倒之狂澜”,是指以明代董其昌为代表的复古潮流导致了书法风貌缺乏雄强刚健之美而流于浮滑轻弱的弊端,这段话的语境也能让我们发现明显有着矫枉过正的针对性。

当代书法的复兴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不得不承认中国书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改革开放后,当时一批具有创新探索精神的中青年书家在挖掘传统书法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地挥洒着自己的才情,给当时写大字报式的守旧落后的书法理念当头棒喝,整个书坛似乎迎来了新的春天。然而在这一背景下,一大批书法爱好者在对传统书法资源继承不足,笔墨功力欠佳的情况下,又纷纷效仿这批杰出的书家,以致出现了面目手法雷同、书写粗粝、性情张扬的 “流行书风”,自然这些优秀的代表就成了旗手或领军人物。他们一部分人一直坚持着这种探索精神,站在以书法为纯艺术的立场,不惜打破汉字点画的固有形态,越过汉字结构的边界和底线,扭曲和解构汉字固有的美感,突破传统书法的语言技法,尽情于笔墨的表现和夸张。正基于此,被无数人授之“丑书”之名。从书法艺术属性来看,不得不承认他们拓展了书法传统审美的范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从文化的立场(文字学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学标准)看,又不得不让我们担忧文字的严肃性与规范性在这种境况下面临的危机,也不得不思考过度追求视觉冲击力、刺激性,对崇尚品读玩味与赏心悦目的书法传统审美理念进行颠覆和异化,会对书法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只能交给历史来评判。

书法的雅俗即是美丑

书法作品的雅俗本身也是相对而言的,一件作品的书写,更多是受制于作者功力、性情、修养等诸多因素,影响最直接的是书家对传统文化中美学内涵的领悟和对法度的体验拿捏,而这都自然流露于作品的字里行间。雅俗即是作品蕴含散发出的一种气息、气韵,或者说是气质。我们在欣赏古今书家的作品时常常会感觉到,即使是雅的作品,有的倾向于古雅,有的倾向于优雅,有的文雅,有的静雅,还有的娴雅。面对俗的作品,呈现出的感受也不一样,比如没有经过大量严格技法训练或入古不深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野俗,技法粗粝、粗制滥造就会显得粗俗,直接学习当代人或受当代人影响很深的作品会沦落到流俗,哗众取宠、荒诞猎奇者则会显得庸俗,等等不一而足,我理解这才应该是真正的丑书。作品的雅俗是欣赏者对被欣赏作品的一种感受和审美体验,是欣赏者与作品、作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关联“对话”,这之间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这就有可能导致不同欣赏者对同一件优秀作品形成各种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品评结果。

所谓“丑书”作者中,也有传统笔墨功夫深厚、技艺精湛、极具思想的杰出书家,他们的一些作品不仅不俗还非常精彩,但多数跟风的追随者其作品就存在粗制滥造、崇怪猎奇的情况,显得粗俗和低俗。就当代备受争议的田某某楷书作品到底写得怎样?如果理性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作品显然是不能算作书法的,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很难感受到情感节奏带来的书写变化和气韵之美,但他们的作品里对楷书汉字的固有美感(文字美感)有很好的呈现,所谓固有美感即是从文字学意义上的汉字之美而不是书法层面的书写之美,在点画和结构上追求的是楷则的极致和工艺化的完美,这和我们探讨的书法艺术不在一个领域,自然不能纳入书法的范畴来讨论。至于这样的楷书拥有广大的受众,我想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几千年来书法的艺术性一直与实用性并存,书法的文字必须满足识读的要求;二是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保留了汉字的固有的美感(文字美感),这或许才是他们作品受众面广的根本原因。

欣赏品评书法需要传统美学修养

对书法的欣赏品评除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书写体验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美学修养。当下对书法的评价存在着种种误区。我以为书法是有门槛的,绝不是所有人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作品都叫书法,评价一件作品的优劣高下,首先得看这件作品够不够得上书法的标准,或者说这件作品是不是书法作品,这决定了这件作品能不能用书法的要求来衡量,只有算得上书法的作品,才能用书法的标准和要求来品评。

什么样的作品才算得上书法或者是好的书法作品呢?应该说前面的内容基本都涉及到了,好的书法作品首先其技法笔墨是有传承的,这里并不是指简单的对古人外在风格特征的模仿,更主要的看是否掌握了笔法、字法、章法那一套技法语言和笔墨的内在精神。在一件作品的书写过程中,因文字的固有美感、声调的平仄节奏,文辞的寓意情感和毛笔的性能(唯笔软而奇怪生焉)使然,就使得点画、单字与字组形成极具节奏变化而又和合统一的各种矛盾关系。另一方面则是看功夫技艺的精湛程度和情感的纯度,精彩的作品必然是技艺精湛与情感浓烈的产物。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很形象揭示了技与道的关系,高级的美必然是近乎“道”的。古人品评书画,将气韵生动,唯观神采作为重要标准,要想作品神完气足,生动感人,必然需要作者饱满而浓烈的情感注入,而情感作用下的笔墨技法才具有强烈节奏和运动的力量感,这正是古人品评标准的关键所在。第三个方面更多是感受作者的个性、修养和精神状态。这个方面也会影响或者叠加在前两个内容之中,如果说前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书法作为艺术这一身份的共性要求,则第三方面的内容就具有个性特点,更能反映作品的时空性。比如颜真卿的《祭侄稿》从情感和气象上呈现出的是炽热悲愤、浑朴苍茫的美感;而弘一法师临终的“悲欣交集”则显现的是从容圆和,苍劲清旷的意境之美。这正是两位杰出书家崇高生命的瞬间绽放,不得不承认,这也恰恰是书法最高级、最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最上乘的书法必定是文辞与情感和笔墨高度统一的集中反映,这正印证了古人所谓人书合一、字如其人的观点。

我的体会是,书法是关于我们民族文字、文学和文化观念的艺术,欣赏品评也基于此。把他视为纯艺术或纯写字,这种各持一端的观点,总感觉存在缺憾,不够圆满。